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川北非遗戏剧艺术的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北非遗戏剧艺术是中国戏剧艺术的重要流派,是川北人民和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代表中国及其戏剧艺术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因此,研究和探索川北传统非遗戏剧艺术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川北非遗戏剧艺术的三朵金花——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王皮影为例,分析了其发展历史,据此探索其传承及传播策略,并为其发展提供有用的参考。
-
非遗传承视域下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保护研究 2020-06-01
河南民歌口述档案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但是,这些珍贵的"活态"民歌档案资源,如今因非遗传承人断层、传承方式落后和民歌地域特征消退等诸多原因,变得已经非常脆弱,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研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传承保护策略和具体实现路径。
-
构建“非遗”传承共同体的策略探析 ——以江苏常州市为例 2020-06-01
在我国政府的主导下,行业、组织、学校、社区和个人多方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非遗"传承共同体秉持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活态传承"的理念。构建"非遗"传承共同体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依靠行业协会和群团组织的支撑,融合网络教学平台和媒体宣传平台,在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中共建共享优质"非遗"教习场地资源、传承人资源和课程资源。
-
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 2020-06-01
传统医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别非遗的独特属性。在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中需协调与平衡医药监管者、行业参与者及非遗传承人等多方角色的意见和利益。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可有助于推动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工作朝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
-
文化产业创新视角下安徽省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路径 2020-06-01
在文化产业创新视角下,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探索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应用文献法、实地考察法、专家研讨会等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安徽省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新路径进行探讨。在传承与创新安徽省非遗文化基础上,建立与完善人文、艺术、技术并重的复合型性非遗人才培养机制。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0-06-01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区域发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本文重点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并有的放矢地构建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谋得新出路,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新时代下焕发新的生机。
-
湖南省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 2020-06-01
[研究意义]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但对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计和分析不够完善,导致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实施难以开展,研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是提高非遗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研究方法]文章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4批省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研究对象,通过素材收集、归纳整理、数据分析、图文展示,系统分析湖南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特征与地域分布状况。[研究结果与结论]整理发现:湖南省省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少,占省级总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比8%,主要分为纺织、印染、刺绣、服饰四类;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域性整体呈现出以湘西为主的非遗产集聚中心向其他地区非均衡式分散的演化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空间和时间分布产生影响;非遗的保护与升级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文化的协调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以黄山市为例 2020-06-01
在梳理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文献的基础上,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目标,通过分析黄山市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征及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归纳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体现非遗主题文化与打造深度体验空间为切入点,以"非遗+乡土文化空间"为融合手段,选取了产业基础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性强、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村落、乡村民宿集群、文创小镇、休闲农庄及乡村茶园为载体,从完善文化旅游功能与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两个层面构建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