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文化传播视角下非遗数字化记录与传播媒介研究 ——以东北皮影戏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就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所世代传承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1]与物质文化相比,非遗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世代相传,并表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非遗受到外来事物的冲击,呈现出发展的疲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在冲击着非遗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非遗单一的传承与传播方式。笔者于2016年至2019年期间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在高职校园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2020-06-01
高职院校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仍旧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对非遗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缺乏乏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资源库与平台等。本文为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进高职院校的推广实践方法,如开设恩施玉露选修课、开办学生社团、举办恩施玉露专题讲座等茶文化活动,分析高职院校中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的传承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
壁画在传扬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项目,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题之一。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城市新型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不少非遗文化遭到边缘化,悄然退出人们的视线和生活。壁画是环境艺术,能营造当代大环境的文化形象,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形象载体。该文试从壁画的艺术特点与海南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利用壁画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助力海南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动画的诗学意涵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静态保护逐渐过渡到动态影像的记录和呈现的阶段。期间诞生了一些反映中国非遗内容的动画作品,例如动画片《年画中的传奇》《非遗特工队》等。很多作品采用传统动漫的形式去讲述非遗故事,在表现形式上缺乏非遗文化的独特审美意涵。2019年诞生第一部青砖雕刻的动画《囍厢记》,该片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工艺制作的定格动画片,通过徽派砖雕艺术去叙述中国传统故事。由
-
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 2020-06-01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资源异质、创新缺乏以及人才紧缺三重困境,需要着力推动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非遗传承发展,需要着力打造非遗文旅资源、开发旅游文创产品、发挥属地居民能动性。只有全方位展示非遗魅力,满足文旅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才能够充分释放非遗潜能,进而实现我国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性发展。
-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的文化财富,也是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对外开放的窗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对其外宣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非遗外宣的翻译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① 2020-06-01
非遗文化在广受关注的同时,也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各大院校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教学中,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弘扬了传统文化。
-
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传统工艺源自乡土,手艺人是维系乡村与工艺的核心。继国家关于"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后,乡村中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传统工艺类非遗在发展中的困境仍然存在,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过于疏离、工艺品的批量化同质化生产加剧、手艺人身份转变带来经营和传承的困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欠缺影响到传承人的积极性。增强"一村一品"的理念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思路,培育和发展非遗文化中介人为非遗保护注入活力。此外,利用网络平台和非遗扶贫空间的建立为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扩大非遗产品和精神的传播力度和广度;尝试传统工艺与科技的融合追求生态可持续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功效。总结高校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的保护和利用的经验,提出非遗进校园的必要性,通过高校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方式助推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发展,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