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及其实施 2020-06-01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旨在推动社区参与和加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该计划包括“社区主导项目”和“伙伴合作项目”,其实施和运作加快了香港保护非遗的步伐,为香港非遗保护提供了合作平台,强化了社区、学校、专家的共同参与,意义深远,任重道远。

  • 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 2020-06-01

    自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2006年生效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框架内,开始出现谨慎利用非遗保护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举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一直在审慎对待此问题。最初,委员会主要关注非遗保护中商业化的负面影响;后来,讨论发展为承认对非遗的经济利用可以对其可持续性、振兴以及相关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通过回顾历届委员会会议和《公约》缔约国大会会议的辩论,可以洞见有关该主题的讨论是如何发展的。在日本的遗产发展实践中,注重将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并逐步修订了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根据修订后的法律,遗产政策的实施权力下放到地方行政部门,遗产保护行动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各地区和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①

  • “后 ‘非遗’” 时代手艺新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以潍坊杨家埠村为个案 2020-06-01

    21世纪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与发展模式。这不仅是"遗产资源论"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体现,也是"文化"振兴乡村的有效功能见证。但是,以"非遗"旅游业为支撑与以重构地方感为模式的手艺类新村建设,出现了文化主体的"缺场"现象,这将不利于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因此,只有激发和调动起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才能建构出符合乡村振兴核心价值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手艺新村。

  • 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之维——以非遗剪纸艺术为例 2020-06-01

    剪纸艺术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以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享誉全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因素,表现为民俗文化自信、地域文化自信和艺术文化自信。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视域下,非遗剪纸艺术的文化自信功能面临文化价值观念偏离、媒体多样性对传统剪纸文化排异、技术进步对剪纸技艺冲击、剪纸文化传承主体稀缺的诸多挑战。通过拓展强化剪纸文化认同与自觉、推进剪纸技术跨文化交叉渗透、建立剪纸教育传承培养机制、推行"政府+企业+社区"三位一体合作模式等路径发挥非遗剪纸艺术增强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

  •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传播路径 ——以湖州市为例 2020-06-01

    本文从新媒体视角出发,以湖州为案本,详细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困境及内在原因,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文化语境变迁,非遗保护现状堪忧,文化传承后继乏力。本文认为可基于“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和发展路径,实现非遗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和示范推广;并提出利用新媒体技术能极大激发非遗文化传统保护的内生动力,实现非遗文化在生产性保护中的活态传承,有效促进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非遗的生存和文化空间。

  • “走向消费”——从民俗文化到消费资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从消费社会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释,赋予消费这一日常行为以文化的灵性,消费文化便伴随着各种物象符号的生成、情感体验与实践活动。文化消费不仅满足非遗作为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承载着消费民俗文化的经济运作,就像鲍德里亚所言,它以一种符号化激发人们的联想,它是有文化符号的"商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入手,研究发现,当非遗与消费联系在一起,它便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它突出的是经济世界的结构化原则与符号化实践,可以从多元文化与消费社会、非遗效应、文化媒介传播这几个维度去理解。

  • 基于地域性的武夷山竹筏育制场设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国内不少旅游景区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的旅游景点进行打造,与其配套的非遗展示工厂便随之出现。由于产品本身独有的地域特性和建筑所处的特定环境,位于景区内部的非遗展示工厂在创作层面往往对建筑地域性有着极高的表达诉求。通过对武夷山景区内部的非遗展示工厂竹筏育制场的详细介绍,从地域性视角对该项目进行了深入评析,为未来国内景区非遗展示工厂的地域性创作提供一定的启迪与参考。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充分运用其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拓展、方法创新、旨趣提升和情境优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理想志向、塑造优秀人文素养、激发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选取恰当的融入内容,充分运用各种融入载体,拓展可行融入方法,营造良好融入氛围等路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的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