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高被引论文为中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1世纪始为国人熟知,并成为学界热点。自2006年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论文借助CNKI为主要数据源,CSSCI为辅助数据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检索词检索出CNKI数据库中引用100次以上的高被引论文45篇。通过对45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发现研究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非物质文化保护原则、保护方式、传承人的讨论成为焦点。高被引论文中民俗学人的著述丰富、影响大,但高被引论文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机理的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当下面临外热内虚、低门槛、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范式、没有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等困境,只有提升研究层次、打破学科壁垒、开辟新研究范式才能破茧而生。

  • “一带一路”背景下瑞昌采茶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缩影,而作为非遗的项目缺乏长期的规范性技艺传承,产业化的程度愈发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采茶戏就面临这样的困局窘境。从历史传承来看,瑞昌采茶戏的技艺传承保护相对完整,但是对于市场化主导的当今社会来说,其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无法规模化作为经济等价物置换,非遗的产业化不仅对其本身有着良好的经济价值并且对于技艺的传承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增加瑞昌采茶戏的多渠道传播途径,建立服务平台来进行非遗项目的市场化需求销售,从而更好的促进瑞昌采茶戏的产业化发展新途径。

  • 三见“深扎” 2020-06-01

    2019年7月去广西,是我这两年来随中国舞协的第三次"深扎"。尽管每次都时间短暂,行程匆匆,但三次"深扎"的叠加,却因为地域、现象和人事的不同而见识了相同的特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下简称"非遗")已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重视并倾举国之力。此次"深扎"的性质相似内蒙古:不是民间的自主活动,而是专门组织的活动。但所见的情形却异于内蒙古:确实看到了"非遗"。原因在于本地原来就有相关的形式。但是,这里的"非遗"也需要打上引号,其"非遗"已经是遗存,就是"非遗"的遗存。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估体系研究 2020-06-01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非遗保护制度基本建立,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非遗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生态的巨变仍在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务依然艰巨。在大量保护措施实施以及由此而来的项目存续状况变化中,评估工作也日益获得重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中提到"社区、群体、地方

  • 消费者非遗产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2020-06-01

    本文首次尝试性探究影响消费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非遗产品)购买的前因,利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消费者知识对文化认同与产品购买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并验证感知稀缺的中介效应。研究还阐明了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消费与对工业化生产的产品的消费存在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和决策机制。本文研究不仅补充和拓展消费行为研究,也为非遗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能促进市场实践者理解非遗产品和传统手工技艺产品的消费心理机制,并最终有助于推动非遗产品和手工行业的传承和发展。

  • 东莞非遗“茶山公仔”艺术资源及其创新衍生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东莞“茶山公仔”,于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山公仔”最早出现于明朝时期,盛行于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宝贵的艺术资源,深受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爱。其艺术资源发掘和传承,该文研究的是怎样将高校可根据教学特点将“茶山公仔”的艺术资源利用创新的设计思维,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衍生产品,使东莞非遗“茶山公仔”艺术资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文化记忆”建构路径初探 ——以宣纸文化遗产数字化为例 2020-06-01

    新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也塑造了非遗"文化记忆"社会建构新的环境条件、表达方式和文化空间。文章以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文化记忆"路径建构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新媒体时代"文化记忆"建构的发展趋势,提出非遗"文化记忆"新媒体建构路径包括资源要素、服务要素、技术要素和价值感知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系,试图为非遗"文化记忆"传承和保护方式创新提供借鉴思路。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工匠精神*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的是保护传承人。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因素,世代相传的行规信仰、"道技合一"的工匠文化、精湛卓绝的工艺技术、深入人心的荣誉机制、崇高美好的敬物情怀构成了非遗传承中工匠精神的内核。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通过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加大职业教育和利用大众传播平台,可以扩宽非遗传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