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场”“类”“度”视域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产性保护既能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又能提高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活力,还能较好地解决非遗保护过程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问题。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在宏观上,各地区要从"场""类""度"三方面综合考虑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尊重非遗的"个性",在基本原则的指引下,面对特定对象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
基于微课的潮绣课程创新应用研究 2020-06-01
潮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金属立体刺绣的代表,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在设置潮绣课程中却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根据微课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文章探讨了微课在高校"非遗"潮绣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与预期效果,通过微课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潮绣教学方式,将课堂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以期为高校"非遗"潮绣课程改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潮绣文化。
-
阿坝州牧区草地四县唐卡艺术手工艺挖掘、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 2020-0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位于川西北高原的阿坝州,目前拥有非遗名录项目数百项,藏传手工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诸多技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优良的传承和开发应用,一直致力于弘扬藏族传统文化、培养学员学习传统手艺,力推教育与扶贫相结合,促使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而十九大后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既发掘了民族手工艺的经济价值,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又助农牧人民脱贫致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传播实践与发展 2020-06-01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认知的媒介图景已日新月异。智能媒体的出现,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播范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生存,将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重要课题。得益于非遗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时下非遗文化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已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也出现了关注智能技术时代非遗传播与受众接受之生态变革的各层次案例,基于人机交互的智能化活态体验、基于算法模型的智能化场景适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非遗再生以及基于生物感知的智能化用户反馈等代表性趋向,构成了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现实图景。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进路进行优化设计,将是智能技术助力非遗传播的有力保障。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创作人才教育培养研究 ——以江西傩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为例 2020-06-01
本文围绕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创作人才教育培养展开研究,以江西傩文化及其传承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传统"傩艺术"资源进行挖掘,针对江西傩文化非遗的传承模式落后、传承对象缺失、传承地域局限等现实问题,总结出"傩艺术"的新发展、新特点、新需求,使其与新时代接轨,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传承延续,让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创作人才感受到"傩艺术"所特有的艺术气息,为具有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作注入新动力。
-
“古三关”笙管乐奏响融合创新之声 2020-06-01
[本刊讯]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影响力,河北省霸州市于2020年11月8日、9日举办"古三关"笙管乐交流研讨会,京津冀地区18支笙管乐传承人交流研讨关于传统乐社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交流会上,北京市智化寺京音乐、天津沽北运河善韵古乐会、霸州市张庄音乐会、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等京津冀多位传承人都谈到了目前的困境及应对方法,为其他乐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专家也为大家解读了最近的国家非遗政策。会后,传承人们彼此交流切磋技艺、绝活技法,有了新的认识与提升。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路径研究一一以“津派花丝镶嵌技艺”为例 2020-06-01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的建档保护曰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对天津市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现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并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建档原则、范围、保护策略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遗建档和教学传承保护提供路线参考。
-
云贵两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2020-06-01
云南和贵州两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在非遗保护立法、保护实施及生产性保护等方面云贵两省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两省非遗保护的成绩主要得益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基础牢固、人才相继,并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等因素,但在非遗保护和开发中也存在制度落实不全面、工作力量单薄、开发过度或者文化传承缺失等现象,急需要努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