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以琴演绎 用情传承 2020-06-01

    罗大春 LUO DACHUN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竹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乐推广大使,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非遗办事处主任,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戏剧、曲艺专委会秘书长,四川省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罗大春大师工作室”创始人。先后拜师杨庆文、邹忠新、周游、李月秋等已故曲艺大师学习四川竹琴、金钱板、相声、清音,1980年曾与清音大师李月秋合作录制唱片。

  • 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大运河山东段非遗的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山东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类型多样,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潜力。随着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以大运河山东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借助国家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契机,结合非遗自身的特点,探寻区域内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策略。

  • 基于短视频的“非遗”产业化发展思考 2020-06-01

    近年来,抖音平台成为非遗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非遗+短视频"模式使非遗项目借助抖音平台重新焕发生机。本文对抖音上非遗短视频的传播特点进行阐述,分析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起到的推动作用,探析产业化发展的相关途径,以期促进经济和非遗文化保护的协调发展。

  • 修水宁红茶茶旅融合发展路径 2020-06-01

    茶文化与旅游两者结合,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大契机,也是非遗传承的巨大挑战。文章结合非遗传承理论,在修水宁红茶茶旅游融合的现状及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非遗传承人机制、非遗传承人机构以及专家与传承人的深度融合等对策。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0-06-01

    历经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广西基本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作者通过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发现名录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包办包揽导致政绩化、商业化;分层级的体系容易导致对文化多样性的破坏;现行类别设计容易导致将项目肢解;国家级非遗项目严重偏少及部分项目定位不准确等.为此,有必要重新回归到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和非遗保护理念的再认识、再理解上来.在更加注重保护的后申遗时代,应充分尊重社区民众文化主体地位,恰当处理多元行动方的关系;树立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建立更为科学的分类制度.在注重保护的同时,还要加大国家非遗项目的申报力度;实行动态的评估、监督和管理机制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以“互联网+”为视角 2020-06-01

    随着数字化手段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少数民族非遗传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本文立足“互联网+”视角,分析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优势与壁垒,研究互联网与短视频、VRAR、博物馆、文创产品数字化再现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得出以建立观念为导向、创新内容为主体、拓宽渠道为载体、动员受众为依托、激活效益为目标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布局。

  • 一甲子守护民间艺术的非遗传人 2020-06-01

    鲜艳的宝塔顶,船头"梢公"撑篙引船,船上坐一"仙姑",船尾"摆梢婆子"手握破芭蕉扇随船而行,还配有敲锣打鼓、拉琴,唱词即兴创作。采莲船作为湖北传统民俗舞蹈形式深受百姓喜爱,2007年入选武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武汉江夏金口,一支"武汉采莲船"的民间非遗民俗表演艺术团队,将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送到金口每个村庄和校园,丰富了江夏百姓的文化生活,也担起了艺术传承的重任。学徒工巧遇汉剧大师

  • 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特点及生产性保护 2020-06-01

    古法榨油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油方法、技艺特点凝结着中国古代科技精神。回顾了我国古代的制油方法,总结了其技艺特点,阐明了古法榨油产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出通过树立"非遗"品牌意识、建立古法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关联等措施实现其生产性保护的建议,旨在促进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源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