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济南市鲁绣传承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 2020-06-01
鲁绣,是山东地区代表性刺绣,史称“齐纨”“鲁缟”,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兴于春秋,盛于秦汉,历经时代更迭传承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手工艺受到了极大冲击,鲁绣行业日渐式微。为加大对鲁绣行业的关注与扶持力度,济南市、山东省分别于2008年、2009年将鲁绣列入济南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山东省省级非遗代表
-
时空视角下非遗数字化问题与策略研究 2020-06-01
工业革命4.0数字化发展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时空变革。数字媒体概念提出的几十年时光中,历史记忆载体的变化带来了文化理解的差异。将非遗数字化、视觉化,置入虚拟空间,再将文化内容映射到意识空间,在这来回穿梭的过程中非遗的意义是否发生改变?非遗数字化不仅仅是呈现形式,本文将以时空的角度透视数字化后非遗的意识特点,定义数字化非遗的传播空间,思考数字化问题的本源,探讨非遗数字化传播的体验策略与发展空间。
-
关于湖北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机构和项目的英文翻译 2020-06-01
为便于湖北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英文翻译的统一和规范,特将相关机构和项目的英文翻译表达如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Hube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荆楚纺织非遗馆Jingchu Text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eum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The Traditional Textile Technique of Hong’an Hand Loomed Cloth
-
苏绣艺术在时尚腕表中的创新设计 2020-06-01
苏绣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苏绣为例在快速迭代发展的新时代中去探索非遗的发展和创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探讨苏绣的历史与特征,并将苏绣与极具现代化风格的腕表饰品进行创造性的融合设计。
-
湖南“呜哇山歌”的身份认同研究 2020-06-01
湖南“呜哇山歌”作为花瑶身份唱红全国甚至走向境外。本文因汉族演唱者的“花瑶”身份标示而进入其歌唱视野,认为“呜哇山歌”的歌词、表演皆为汉式,旋律似混融有个别过山瑶音乐基因,但仍应来自江西的汉族山歌。汉族“呜哇山歌”因为宣传效益的需要认同了花瑶身份,花瑶因为身份被冒用声名鹊起也认同了这本属于汉族的“呜哇山歌”。被操纵的汉族和花瑶之间的相互作用终于导致了“呜哇山歌”身份认同的嬗变,直到真相完全被覆盖。该案例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当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当无可厚非,然从学术角度而言,笔者认为:作为非遗主管部门不应见“利”而为,媒体不应起哄炒作,学人不应不负责任地帮着去确认被改变了的真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威性应该得到维护。
-
楚釹子:让“花丝镶嵌”从海南自贸港走向全世界 2020-06-01
她的作品中,我们看见极度专注中创造的世俗之美,古典的尊贵华美一如既往,安然精致的宫廷艺术依旧雍容大气,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融入她血液中的博大创造精神。花丝镶嵌在2008年被列入了非遗名录。直至2014年,"繁花"花丝手包成为APEC国礼之后,花丝镶嵌才又重回大众视线。楚釹子,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脑海里联想的就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类婀娜多姿、尽显古典气质的古风女子,再结合她的身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就更加先入为主地认定了。没想到除了我想象中的典雅古风,她的气质中还透露出一种时尚大方和干练自信
-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非遗梅花拳在地方高校的推广研究 ——以河北省邢台市高校为例 2020-06-01
为响应建设教育强国的号召以及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双万计划"背景下,邢台地方高校积极开展国家非遗项目梅花拳展演,并将梅花拳纳入体育课堂,形成地方文化传承特色教学。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项目进高校,还有效助推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打下基础。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及专家访谈法,对国家非遗梅花拳在地方高校的开展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索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在邢台高校开展的对策研究,以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校园推广和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
非遗保护视野中南京白局传承及高校培训探索与众筹式经略思考* 2020-06-01
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发展的大环境下,较多文论都在探讨曲艺的传承问题。有人提出了高校传承模式,有人认为需要强化传承人的社会责任,激发其传承热情,有人建议国家出台针对性政令,强化传承力度,有人呼吁政府应投入大量资金等等。纵观当下非遗传承现状研究,尤其针对歌唱性较强的曲艺艺术领域的探讨,纯理论思辨者较多,基于实践探索者较少;呼吁畅想者较多,扎实推进者鲜见。如能脚踏实地立足传承实践,从现状出发,结合良好文化生态及文化产业运行规律探索曲艺传承新模式、新路径,则是值得肯定和扩展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