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广西“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以广西"非遗"为例,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阐明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及实践路径,对于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承、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
何以“原生态”? ——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2020-06-01
对应于中文语境"原生态"一词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早在201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决议规定禁用或慎用。而在中国音乐界,"原生态"仍被作为代表着非遗保护方向的标准词汇广泛使用。"原生态民歌"从"民歌"到"唱法"在一定意义上经历了一个被建构的过程,更经历了语境化、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过程。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立场的不同步,造成"原生态民歌"登上大众传媒后,歌手与学者在诉求上亦存在根本差异。我们有必要对"原生态"现象及其透射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问题进行深度反思。
-
论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遗”应用传承的发展策略* 2020-06-01
应用性保护解决了“非遗”当下存在的合理性,激活其外在商品层面的市场经济价值,通过其自身的市场价值的体现,使之能够有自我造血的能力。然而,从固化的保存到应用激活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市场的商业化,传承生态的断裂,协同共享和开放性意识不够,造成的文化艺术精神实质的迷失,社会性的共同应用的缺位。加之,文化自信的不足,造成了国际性的宣传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探究其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根源,探索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用传承发展策略,无疑成为当下极其重要的问题。
-
非遗特色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及发展路径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现阶段却面临着受众者减少、技艺萎缩、后继乏人等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逐步被提上日程,这就需要政府高度关注,相关的文化部门与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共同努力,既要承担高等院校的传承责任,也需要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能够了解非遗培养学生传承非遗的兴趣,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共同建立美好的精神家园,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研究 ——以滁州地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智慧结晶,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具体生动展现。它记录着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定民族地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稳定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主要以安徽省滁州地区为例,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了传承保护的途径,包括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非遗文化数据库、非遗文化"六进"等,以及新媒体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创新应用。旨在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遗产传承途径提出有效策略,也是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
-
从“非遗类型”到“研究视角”:对“文化空间”理论的梳理与再认识* 2020-06-01
“文化空间”是目前国内学界频繁使用、着力探讨的术语,但至今没有一个共识的定义,特别在范围界定和未来研究走向上存在较大的争议。文章从“非遗类型”和“研究视角”两条线索梳理国内对于文化空间的研究,指出“文化空间”已呈现多学科、多视角的交叉融合,不应该局限于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应把文化空间视为一种研究视角,让它进入更多的研究领域和更大的知识系统,开拓出更多的无限可能。
-
川北皮影戏传承与创新需求的人力资源研究 2020-06-01
依托地域历史文化,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建立完善独有阆中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是阆中市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川北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瑰宝之一,融合了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入选了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阆中市非遗文化名片,要抓住机遇,建立完善皮影戏传承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推动阆中市非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文旅融合视角下南京绒花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2020-06-01
南京绒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谐音"荣华",带有美好的寓意。南京绒花于2007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非遗在保护与传承出现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传承人较少和公众关注度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文旅融合下南京绒花传承与发展的四项策略,其中包括非遗与旅游融合策略,打造文化品牌策略,新媒体传播与营销策略,扩大消费群体和传承人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