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03 条数据
-
摇鼓 2020-06-01
教学设计活动背景:摇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镟玩具中的一种,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距今600多年了.民间艺人用废弃的木质下脚料制作出各种动物、植物、花卉等百余种艺术造型,可供孩子玩耍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造型别致,颜色鲜明,因材立意,因材施艺,令人赞叹.木镟玩具自身对孩子就有着无可比拟的亲和力,再加上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自然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而现在部分木镟玩具正处于失传的状态.基于摇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摇鼓制作的开设更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弘扬与传承,唤起学生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经验与反思——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作解析 2020-06-01
2015年4月,文化部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工作,广东省迄今已开展了3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16位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记录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深入思考了如何将抽象、无形的活态文化转化为标准化的客观文化呈现,实践了让非遗持有者主动设计和参与记录过程、并深化和反思了抢救性记录成果的传播和应用等问题。广东省非遗抢救性记录所秉承的理念和实践,旨在于保护和激发传承人的活力与自信,从而更好的实现非遗本身的活化和传承,其根本指向是普通大众,最终目的是非遗自身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
《黔山独秀》作品阐释 ——浅谈电视节目与传统民族文化 2020-06-01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长久以来都是各个媒体的热门选择题材,但是许多知名、大型媒体制作的纪录片、栏目等的选题对象往往都是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人文典故,名人名事等。而我在我的个人作品《黔山独秀》中选择了“花灯”“背带”“盐酸菜”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要题材,主要是想体现一些较为冷门的非遗文化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保护和推广,许多非遗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这篇文章则主要着重于如何用节目来展现非遗文化艺术的精美以及探讨它们荣誉兴衰的原因。
-
“文旅”结合中的“非遗”价值 ——沄鹤堂旅游商品研发的思考 2020-06-01
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关注度的上升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非遗"色彩下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也成为"文旅"结合的必要条件。金石拓片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河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可以在文化旅游中彰显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非遗"传承人,根据自身多年来从事文创产品研发的经验,从"文旅融合"角度出发,结合河南省旅游资源的特点,以金石传拓和沄鹤堂为例,就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融合方式及旅游产品的研发提出自己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符合中国文化传承的逻辑和实际的“文化自愈机制” ——回应“非遗在中国”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的内在逻辑和传承机制》是美国《西部民俗》2017年第2期“非遗在中国”专刊的前言(1),该文概述了张举文、周星、高丙中、萧放四位民俗学家对中国“非遗”的主要观点,认为中国的非遗保护运动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帮助中国人赢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也给中国文化自愈机制提供了一个发挥作用的机会,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元对立的革命思想似乎步入完结,传统思想
-
浅谈践行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定义仍然存有分歧,在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和补充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过去人们给予现代人的宝贵财富。非遗与人类息息相关,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由人类社会所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末人们意识到需要尽快对非遗进行立法性质的保护。而在非遗保护这条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我们在保证非遗最本质的特点以外,要实现践行非遗保护的有效性,以及为未来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非遗。
-
基于“非遗”传承机制——诠释传统武术发展之路 2020-06-01
文章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濒危的传统武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高校教师问谈法、概念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对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进程进行挖掘整理,进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武术传承和保护的发展困境和不足。研究结果认为:保护所"认可"的传承人成为保护传统武术的重中之重。据此,研究建议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增进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进一步把非遗中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提到我们的视域范围中。
-
高校非遗公选课程体系研究 2020-06-01
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并将其纳入高校教育,成为当今全球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的新理念。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和提炼传统民间非遗文化,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典型体系和简约化知识范型,并将其应用于高校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中,纳入高校公选课程体系,弥补高校教育资源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从而推动非遗走向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发挥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