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03 条数据
-
汪大伟:将传统带入现代生活,以非遗连通世界文化 2020-06-01
汪大伟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大学是2015年文化部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试点高校,2015年7月开设第1期培训班以来,至今已开设了19期,学员人数400多人次。目前,上海大学的非遗研培工作在创新转化方面是最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校之一,相关工作在全国交流会议中多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的肯定。上海大学非遗研培项目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传统工艺的振兴提供了多元化
-
珠海市非遗文化“三灶鹤舞”进校园传承发展的现状与思考建议 2020-06-01
在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的西南部,流传着一种传统的假形舞蹈,当地称“三灶鹤舞”。2010年三灶鹤舞成功申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通过实地调查珠海市三灶鹤舞进校园的进展,发现其目前存在着对非遗背后文化精髓教育不足,学生缺乏文化自觉性,传承人教学方式缺乏现代教育所要求的科学性,授课时间不稳定,教师队伍素质不全面等一系列不利于三灶鹤舞传承的问题,并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建议,为三灶鹤舞、岭南舞蹈、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以陕西社火新的游演形式为例 2020-06-01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尽管受到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积极推动的全球化进程对文化多样性是一种挑战,但也为各种文化和文明之间进行新的对话创造了条件。在新的大环境下,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大开发等诸多时代阶段中受到不断的冲击与演变。保护祖先时代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其薪火相传,已成为从各级政府到普通百姓共同的文化理念。陕西社火作为传统非遗项目,也有了新的活力与新的形式。
-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研究——以大连高校学生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在演出市场中呈现出繁盛的势头,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等。此类文化产品受众群体中,大学生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消费者。本文阐述了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并以大连地区高校学生为受访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非遗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的消费情况,客观描述、分析问题之后,思考并探讨培养青年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产品消费兴趣的有效途径。
-
四川宜宾珙县麦秆画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创新发展的可行性探析 2020-06-01
四川宜宾珙县麦秆画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间手工艺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中国瑰宝,极具传统文化特点和精湛的工艺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现代旅游文化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给珙县麦秆画带来了新的创新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将对非遗文化下麦秆画如何继承并多元化地融入旅游产品创新应用设计进行可行性探析
-
杭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大会圆满落幕 2020-06-01
近日,杭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大会在江干区圆满落幕.本届大会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干区主办,包括节目展演、项目展示及游戏竞技三个环节,集中现场展演《幸福莲响》《淳安竹马》等全市8个非遗传统体育项目;静态展示王星记扇、江干古木船等31个非遗项目;举行钻长凳、踢“房子”等7个非遗传统游戏项目.全市13个区县市800余人参演,5000余位市民现场观摩体验.
-
“四措并举”做好俄罗斯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额尔古纳市西北部边境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守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额尔古纳市注重俄罗斯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积极开展对俄文化交流,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交往。做好俄罗斯族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额尔古纳市深入挖掘俄罗斯族文化底蕴,积极开展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对风格独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重点抢救、挖掘、整理和保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与途径 2020-06-01
如何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具有多元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投入、编写教材、技能传承等方式探索学校非遗教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