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灯彩——记高安上湖灯彩省级非遗传承人杨书元

浏览量:0 发布时间:2025-10-29 16:08

迷人的灯彩——记高安上湖灯彩省级非遗传承人杨书元

来源:宜春市传统文化艺术协会


图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八百多年前,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用一首《青玉案·元夕》给我们展示了那时元宵节灯彩绚丽多彩的景象。作者描写的那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观灯女子形象已成为千千万万读者心目的女神形象。高安也是灯彩繁盛之地,其代表性灯彩是上湖乡广富村委会塘南杨村人表演的灯彩,2016年12月,该村杨书元被评为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也让高安上湖灯彩走出高安,走向了全省。


 灯彩之乡


      杨书元所在的高安市上湖乡广福村委会塘南杨村是高安灯彩之乡、高安采茶戏发源地。

图片

      高安自古灯彩繁盛,清同治辛未年(1871)重修《高安县志》“风俗”中“灯节”条目载:

上元日灯节,自初一至十五止,结竹枝为灯棚,或球灯、纱灯陈设门、屏间,侑以箫、鼓。小儿所擎者则又杂用鼓、刀、莲、花、鱼、龙、狮、象诸样时灯,游戏街衢。神庙则装楼台、人物、鳌山,并放花炮,竞赏玩焉。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元宵节是灯节,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止,人们用竹枝扎成灯棚,有人将球灯、纱灯摆设在门口、屏障之间,有的人家还用箫、鼓等乐器演奏来增添节日氛围。小孩子手中举着的灯则混杂着制作成鼓、刀、莲、花、鱼、龙、狮、象等时新花样的灯,在大街小巷中游玩。神庙里则安装有大型的楼台、人物、鳌山(鱼驮着的海上仙山)形状的灯,并且燃放鞭炮,吸引人们来游览、观赏。

      除了悬挂、摆放不动的灯彩外,塘南杨村还产生了龙灯、茶灯、蚌壳灯、板凳龙、鱼灯、马灯、麒麟狮象灯等灯彩表演,使得高安新年的灯彩变得极为丰富。    

      塘南杨村的灯彩至迟在清代早期已经成熟,有的灯彩还带有舞蹈、茶歌演唱。据研究,在这些灯彩的基础上,诞生了高安本土戏曲——高安锣鼓戏,它由最初由一旦主演的单台戏,逐渐演变成由一旦、一丑演出的对子戏,发展成生、旦、丑三个角色的三角班,最后发展成演整本戏、袍带戏的大班。民国初期,塘南杨村杨聚之等一些艺人模仿锣鼓戏组建三角班,改锣鼓击点为丝弦伴奏,逐渐形成了高安丝弦戏,最后定型为江西四大采茶戏之一的高安采茶戏(其他为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塘南杨村走出去的杨聚之、杨国露、杨水金三兄弟成为高安采茶戏重要的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该村杨炳辉、杨锦泉、杨喜生、杨亚元、杨红桂等拜师学艺,从事采茶戏演唱,并名重一时,其中,杨炳辉还曾担任高安采茶剧团副团长。

      尽管采茶戏是从灯彩逐步发展而来,然而大部分采茶戏演员也是玩灯高手,他们将采茶戏的唱腔、表演反哺于灯彩表演,使得灯彩表演更生动、更受观众欢迎。

精彩表演


      塘南杨村的花灯是跟在龙灯后面表演的。

图片

      塘南杨村每年春节可以舞动四条龙,鼎盛时可以出六条龙,每条龙由十一至十五个精壮汉子舞动,可见该村人丁兴旺,龙灯每年都要串行广福村委会的十五个村庄,卢家村委会一个村庄,黄沙镇三个村庄,按上行、下行次序在两夜时间里游完。

       跟随龙灯每到一村,花灯队总会选择村庄祠堂前广场或宽阔的场地进行表演。   


       他们先竖起用竹竿和纸扎的牌楼,牌楼上书“闹花县”(或“闹花府”,或“大闹花灯”)。这时,杨书元出场了,他身穿青袍,头戴一顶礼帽,礼帽上插一根胡萝卜,胡萝卜在乡间又称红萝卜,表示做官戴顶子,扮演萝卜相公,坐在牌楼下,高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贺喜词,花灯表演正式开始。

       首先表演的是茶灯。该灯彩由八个少女表演,她们每人手拿两盏纸扎的茶灯,边舞边唱采茶歌,唱完一段,就用茶灯摆成一个字。

      第一段采茶歌大家唱:“一盏茶灯一盏光,爹娘送我上学堂,一拜先生孔夫子,二拜左右习文章。”唱完,八人用灯摆出“天”字造型。

      第二段采茶歌大家唱:“二盏茶灯二盏光,先生送我入考场,三篇文章作得好啊,玉笔钦点状元郎。”唱罢,八人用灯摆出“下”字造型。

      第三段采茶歌大家唱:“三盏茶灯三盏光,状元打马游街坊,牌楼上面七个字呀,状元榜眼探花郎。”唱罢,八人用灯摆出“太”字造型。

      第四段采茶歌大家唱:“四盏茶灯四盏光,荣华富贵转还乡,亲朋好友亲庆贺,荣宗耀祖万年长。”唱罢,八人用茶灯摆出“平”字造型。


图片

     茶灯舞边唱边舞,唱完四段就摆出“天、下、太、平”这四个字的造型,寄寓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这在新中国成立前都只是奢望。

      接着出场的是蚌壳灯。蚌壳灯由两人表演,杨书元戴上白发,粘上白眉毛、白胡子,手中持渔网,扮成锦河里打鱼的老渔翁,另一个人男扮女装,两手持用竹篾和纸扎的蚌壳,扮成蚌壳精。渔翁撒开渔网要去网住蚌壳精,蚌壳精灵巧地躲过渔网,并扇动两扇蚌壳去夹渔翁的手、脚、屁股。

       蚌壳灯表演结束后是八个人举着鱼灯表演,八个人抬着八盏马灯表演,采莲船、麒麟狮象等灯彩表演。

      最后押场的是板凳龙。板凳龙又名“泥鳅龙”,它是在一条形似板凳的木板上用彩纸扎成一条“泥鳅龙”,下面前二后一安装三个能上下左右转动的手柄,前面操弄手柄的是两个小旦,后面操弄手柄的是一个小丑,他们三人同时舞动板凳龙,杨书元扮演的萝卜相公则在板凳龙前与三个舞板凳龙的人边跳边唱,他们演唱的民间曲调有《拜年》《观灯》《撇芥菜》《送郎》《望郎》等。


图片

      全套灯彩表演下来已是半夜,演员们大汗淋漓,观众们如醉如痴,场地周边爆竹声、喝彩声、欢笑声不断,人们把对幸福的憧憬、对丰收的祈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都寄寓在这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花彩表演中了。


  家庭传承


      杨书元的灯彩表演技艺是他父亲杨炳然传授的。

      杨炳然是塘南杨村有名的“打狮子”高手,人送绰号“然狮子”,他有很强的武术功底,在舞狮表演中,他模仿狮子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活灵活现,表演刚劲有力、潇洒大方,赢得人们阵阵喝彩。在灯彩表演中,杨炳然扮演的萝卜相公相当于整场灯彩表演的总导演、主持人和主角,在演出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杨书元十三岁起就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武术和灯彩表演,十六岁起便担负起彩灯表演中萝卜相公的角色,在当年,这么年少就担彩灯表演主角竟引起了轰动。    

      有意思的是,杨书元的老婆也是在灯彩表演中“勾”来的,据说杨书元的老婆当年和几个少女去看塘南杨村的灯彩表演,暗暗喜欢上了个子高挑、长相英俊、表演诙谐、动作潇洒的杨书元,回到家里偷偷跟母亲说,要媒人到杨家去说合的。婚后两人幸福生活,育有四子三女七个孩子,而今,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了。


图片

       上湖灯彩表演在“文革”中暂停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重新兴起,杨书元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塘南杨村灯彩表演的挖掘、整理、组织、传授、表演工作,加快了塘南杨村灯彩的复兴。2006年,他带队并主演的上湖灯彩参加了宜春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艺调演的演出,荣获二等奖。2016年12月,他被评定为高安上湖灯彩省级传承人。他的表演热情更加高涨,表演艺术更加炉火纯青。为了使高安上湖灯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他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地传授给了杨信平、杨运平等多个徒弟,杨信平和杨运平已是高安市级上湖灯彩“非遗”传承人。

       值得一提的是,塘南杨村的人不但唱采茶戏,会灯彩表演,还会扎制花灯,该村杨书生便是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安上湖花灯制作的传承人。


图片

       杨书元虽年事已高,不再从事灯彩表演,但他的徒弟把高安上湖灯彩表演得一样红火!一样迷人!


    请听:正月梨花白如雪,

              二月灿花送春来,

              三月桃花朵朵红,

              四月簕花凑地开,

              五月栀花心又黄,

              六月禾花满齐塘,

             七月菱角牵藤长,

             八月桂花满天香,

             九月菊花黄如心,

             十月茶花十阳春,

             十一月无花无人采,

             十二月梅花照雪开。


 作者简介


图片


李向阳,男,江西省高安市高安中学教师。与朱向前合作撰写的《苏辙:千载高安客》整版发表在2024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与彭学明合作撰写的《从小村庄走出的大先生》发表在2024年9月10日江西省委“当代江西”公众号。与朱力合作撰的《高安凤仪书院源流考》发表在《江西地方志》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