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作者: 王进云,赵美华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在阐述太原莲花落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莲花落在传承中遇到的瓶颈进行了剖析和挖掘。指出,应从建立固定的演出场地、建立多元化商业演出、与旅游文化资源结合开发、培养新时代接班人、建立非遗的制度保障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莲花落进行传承和保护,同时应立足于当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正确引导大众以更加真实和丰富的审美态度来审视民族艺术,让民族艺术的精髓深入人心。
-
作者: 刘毅,刘杨祎伊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随着全球化的风潮席卷全球,我国的社会、生活、文化环境的变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我国的青年一代应当承担起传承的责任。纪录片以动态的影响形式呈现客观事实,以影像的方式对"非遗"进行记录,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本文立足于美学与电视艺术学的角度,结合当下的时代语境,从叙事策略的角度解读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以期能够为以后的"非遗"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
作者: 孙淦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产生的,因此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前人技艺的拷贝与重复阶段。对非遗静态的保护固然重要,但对非遗动态的传承与创新更为重要,如何让非遗跟随时代的步伐继续蜕变成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从非遗文化衍生产品设计的角度深入探索非遗的创新发展之路。
-
作者: 刘丽喆,臧倩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资源枯竭、传统文化和技艺濒临消亡的今天,“如何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刻不容缓。高校肩负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若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引入“非遗”的相关内容,实现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必将对繁荣地区经济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
作者: 孟庆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潮绣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妙绝伦的刺绣手工艺需要在当今时代继续传承下去,亟须找到符合当下审美的文化载体。当前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传统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甚至走向消亡。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非遗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都差强人意,传统手工艺不再是关注的重点,处于后继无人的现状,这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是致命性的。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运行数字化保护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符合当下大众审美倾向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让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热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精美的传统文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
作者: 潘健强,银兴贵,吕菁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数字化是实现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流传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贵阳市在非遗数字化传播方面不断探索,初显成效,但对于数字化尚处于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初步研究。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对于贵阳市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采集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如何应对当前贵阳市"非遗"数字化采集传播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
作者: 安静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湛江市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描述: 湛江是粤西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这边古老的土地上,勤劳、朴实的湛江人孕育了千姿百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极具特色的、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科学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当代,传统文化定位的缺失导致非遗项目有的濒临消失,有的处于“有传无承”的尴尬境地。文章将对湛江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希望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裨益。
-
作者: 张小玲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个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地鲜明特色的民族风俗和工艺技艺及工艺品种,其承载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活面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工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与当下审美思维的距离感、技艺的失传、应用方式的单一性等,对此,国家通过相关性的举措对于传统工艺进行保护,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机制、多媒体的宣传等。在这一情境之下,高校针对这种现象也开展了多样的创新创业项目,将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开发制作出符合工艺特色又兼具现代潮流的产品,让大众耳目一新的同时,起到了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宣传的作用,呈现了一种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之中,通过对传统工艺的了解、传承和保护,以及思考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为中国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本文将围绕传统工艺的类型特点,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去叙述自我在传统工艺的学习,开发文创产品进行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思考,并且结合文化自觉的视角对传统工艺技术与文化创意产品相融合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