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品牌·市场·非遗扶贫——2019年第四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述评
作者: 滕晓铂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传统工艺青年论坛 非遗扶贫
描述: 传统工艺青年论坛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下,响应国家振兴传统工艺的号召,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于2016年联合发起创办的一项学术交流活动,至今已开展四届,逐渐成为学界、业界知名的品牌活动,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第四届论坛的议题为:品牌·市场·非遗扶贫,来自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在传统工艺乡村振兴的工作中的实践者、研究者、管理者总计150余人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
-
描述: 素材导读 前段时间,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一则因为她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二则因为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對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用新华社的话来说就是:“视频素材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光影之间,却又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
-
让乌米饭的清香浸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非遗”走进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
作者: 钟巧萍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制作技艺 走进课堂 开放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史 三月三 零距离 综合实践活动课
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开放课程,有着其区域特色和实践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走进课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美丽的篇章。每年农历的三月三,畲族群众都有制作乌米饭供祭祖先、馈赠亲友的习俗。这一习俗从唐代沿袭至今。2011年12月乌米饭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乌米饭制作技艺在一些畲族村居几近失传。结合四年级下册《粮食知多少》主题活动,我选择了《与乌米饭零距离》这一课题,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提升,一起感受“非遗”独特的魅力。
-
作者: 曲杰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文明进程 卓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藏山南 民族文化瑰宝 琼结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踏歌
描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历史铭记着雅砻河谷曾经的辉煌,铭记着青藏高原上人类文明诞生的伟大。久河是西藏山南琼结县下水乡的一个村,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久河卓舞”从这里发源。“久河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多年历史,2014年,“久河卓舞”被列入囯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年74岁的尼玛旺久老人就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在他60余年的舞蹈生涯中,经历了旧西藏衣奴社会的残酷和岁月的风雨,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久河卓舞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探寻和拯救,他用了一个“甲子”的生命,以梦为马,踏歌而行,谱写了一曲卓舞的壮歌。
-
非遗“川北大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木偶制作班为例
作者: 李佳,王芳,何祥鹏,杜凡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确保南充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薪火相传,2018年6月由南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传习班分为表演班和制作班,川北大木偶制作班有利于促进非遗的传承,木偶剧院与南职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让专业课程与木偶制作相关,传习生毕业木偶剧院择优录取,对制作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而其中木偶制作班是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现状,分析论述如何培养他们在保持传统特色基础上,丰富制作材料、提高灵活度和造型美感、创作出优秀的原创剧本和拓展传播渠道等入手,实实在在地为"川北大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助力
-
作者: 汤琴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民族历史 无形文化遗产 培养 立体化 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 传承人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无形文化遗产,在维系一个民族或整个人类成为有机整体、了解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艺术和科学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等价值。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现代社会,打破传统口传心授的局限,将现代社会的因素融入传承人培养的体系,成为了如今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突破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及其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政府和民间都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别是潜在传承人的培养,并
-
高校“非遗进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以灵尚刺绣传统技艺走进晋中学院为例
作者: 薛雨辰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夹杂着祖辈情感、生活经历而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具有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地方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基地,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与义务。在山西省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晋中学院引进了灵尚刺绣传统技艺,设立了刺绣传习班,鼓励学生用实践保护、传承活态文化。灵尚刺绣引进晋中学院具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但目前尚处于雏形阶段,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现实困境,只有落实学校、企业和学生3方的保护与传承责任,方可有利于刺绣传统技艺与高校研习基地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非遗保护的系统化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