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作者: 陆瑶瑶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文化创意设计作为一种新型发展理念,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通过知识、文化的不断创新与融合,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并且以起独有的特点助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本文从文化创意设计的视角出发,从传统生活方式、文化生产与消费、文化基因三个角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打开了一条全新的道路。非遗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人们长久以来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的积累。而文化创意从非遗特点以及非遗保护过程中受到的阻碍因素入手,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与改进。文化创意以“创新”为理念,通过全新的设计方式,为民间艺术与文化创意搭建起了桥梁,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非
-
北京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现状及建议 ——以古北口村为例
作者: 熊郁枝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的见证,是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的重要资源。北京作为首善之都,不仅拥有大量非遗旅游资源,而且面临着乡村旅游市场升级的浪潮。古北口村是北京市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依托民俗旅游这一载体,非遗资源与旅游达到了和谐共生的状态。但自上而下的非遗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非遗项目种类的丰富、非遗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适当的引进外来企业与资金等措施有利于古北口村非遗旅游活化。
-
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以东莞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作者: 陈瑶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而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延续中华文明命脉、传承历史经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此,对非遗传承人加强保护势在必行.这几年,虽然我国已经接连出台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影响非遗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必须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加强教育引导,确保非遗传承人可以传承文化精髓,促进文化的长远发展.
-
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以晋中学院为例
作者: 张建国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区域性大学的地方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掌握较多的学术、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天然的局限性,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特点,与政府部门协同创新,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加大应用性研究,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
乡村"非遗"空间参与式营造中第三方协调途径与经验——以蔚县灯阵广场为例
作者: 李迪华,黄彬凌,袁振宇,单美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民俗类非遗空间 第三方 蔚县 参与式设计 摆灯阵 乡村营造
描述: 参与式营造在乡村“非遗”保护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三方的工作方式对参与式营造的完成质量具有独特影响。“摆灯阵”是河北省蔚县濒临失传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蔚县曹庄子村灯阵广场建设为例,通过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连续三年公益参与,实现了民俗活动全过程保留,帮助村民提升了对非遗的自信与自我维护能力。项目促进了村落公共空间品质改善和格局重构,重新定义了非遗活动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灯阵广场重建案例获得的乡村参与式营造工作经验对同类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
作者: 朱静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其中“非遗”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支流,陕北秧歌又是“非遗”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瑰宝。
-
作者: 杜晨璐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其中"非遗"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支流,陕北秧歌又是"非遗"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瑰宝
-
作者: 武慧敏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山西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分布于村庄,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新的契机,如何推进乡村非遗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本文拟以山西的小戏种展开论述.
-
为非遗传承发展保驾护航 ——记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个人穆天钊
作者: 谢鑫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遗项目 抢救性 成都市 四川评书 四川相书 先进个人 非遗传承 四川省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古老而鲜活的地域文化记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活化石”。但经过长时间的冲刷,这些口授相传的非遗正逐渐式微,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或消亡。对于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穆天钊而言,保护非遗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情怀。今年刚满30岁的穆天钊虽然才入行几年,但谈论起非遗来,他可谓是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