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南靖州雕花蜜饯探析——以雕花蜜饯非遗传承人冯永枚作品为例
作者: 吴卫1,郭柳2,邹其昌3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冯永枚 靖州雕花蜜饯 缘起与发展 艺术特征 制作工艺 纹样类型
描述: 靖州雕花蜜饯是湘西南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雕花蜜饯一般以青柚为基材,以柳叶刀为雕花的主要工具,经过六道制作工序,最后暴晒晾干后才可贮存。冯永枚是靖州雕花非遗传人的代表,她的雕花作品具有繁复求变、均衡适合,造型逼真、纹饰精细,形神兼备、寓意深远的艺术特征。这些特点使得冯永枚的雕花蜜饯作品在女红艺术当中有别于他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非遗迎春 展中华古艺 ——石家庄市新华区第二届非遗迎春展演节开幕暨新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开馆
作者: 苗卫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2019年1月12日上午,由石家庄市新华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河北省手工艺创意产业促进会共同主办,河北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新华区第二届非遗迎春展演节暨新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开馆仪式在新华区文体中心隆重举行。新华区非遗馆为省会最大最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也是唯一一家由
-
壮族师公舞蹈文化在非遗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与教育化传承研究》
作者: 李凯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教育化 实施路径 条理化 传承保护 传承研究 数字化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创新
描述: 刘正宏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与教育化传承研究》一书,深入探究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实施路径。该书致力于探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传承教育模式,以期为我国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人,提供理论甚至经验方面的借鉴。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承保护壮族师公舞蹈文化,可充分促进文化资源共享,同时可推动文化资源以一种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有助于简化文化的加工和整理工作。
-
非遗咏传承 坊巷谱新章 ——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建设为例
作者: 方一珊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一大批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风云人物。2009年,福建省政府将叶氏民居确定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作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展示平台,结合古民居的历史底蕴与空间陈列,利用展品、图文、视听和传承人现场展演等方式,辅以数字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多方位展示丰富多彩的福建非遗。文章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
中国非遗保护公开的“武林秘籍”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读后感
作者: 王淼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副部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顶层设计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化部
描述: 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风生水起,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高歌猛进,这与王文章先生的极力倡导和大力推动分不开。王文章先生曾担任文化部分管非遗保护的副部长,并长期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我们经常在重要媒介上读到王文章先生的文章,或者在全国“两会”上见到记者对他的访谈,或者在全国性会议、论坛上听到他的讲话。每每读到、见到、听到,总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受。他的非遗保护理念与观点,有些已成为我国非遗保护的准则与原则,成为全国非遗保护的圭臬;有些体现在省级非遗保护顶层设计相关文件中,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
“文旅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与挑战 ——以玉屏县侗族非遗为例
作者: 姚莉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文旅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顺应新时代发展,适应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举措。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为推动民族文化复兴、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将从政策措施、资源与市场、技术、业态等方面为非物质文化保护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能。然而事物发展具有两面性,获得机遇的同时挑战也与之并存。基于此,以玉屏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分析文旅融合新时代下玉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以期为县域非遗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
消费社会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手工技艺类非遗木雕重彩为例
作者: 宋小飞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从消费社会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释,伴随着各种物象符号生成、情感体验与实践活动。文化消费不仅满足非遗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承载着消费民俗文化的经济运作,它还像鲍德里亚所言它以一种符号化激发人们的联想,它成为有着文化符号的商品。本文研究出发点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技艺类——木雕重彩,以它作为现代社会的非遗与一般商品的区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手工技艺木雕重彩的生态环境,将木雕重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商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冠以非遗之名的木雕与消费联系在一起,承载着消费民俗的经济运作,突出的是经济世界的结构化原则与符号化实践,可以从多元文化与经济,非遗效应、消费社会中文化媒介传播这几个维度去解读。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品牌IP化的视觉应用体验——以非遗项目蒙医药为例
作者: 杨咏,白浩博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 表演艺术、 传统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 手工制品等.它是以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具有深厚的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文章以品牌IP化设计为基础,针对非遗项目蒙医药的整合研究,以IP形象为载体,集结了非遗项目蒙医药的技艺及文化,提出了非遗项目蒙医药品牌IP化设计的设计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