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正祀与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对民间信仰两种文化整合战略的比较

    作者: 李华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正祀 解构 文化整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信仰

    描述: 中国在历史上曾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的民间神灵列入正祀体系,对民间信仰进行整合,借此实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实现文化的正统化和大传统的地方化。民国之后,民间信仰处于不受重视或抑制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有影响的庙会祭典被列入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合法化途径。与正祀体系不同的是,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强调的是民间信仰的地方性和特异性。因此,民间信仰的"非遗"化战略在整合文化的同时,还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解构功能。

  • 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举办多种形式培训班适应新需要

    作者: 蓝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中国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后,作为非遗吴氏太极拳的保护单位,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吴氏太极拳技艺和文化,造福人类,研究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在会长张卫公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反复研究,认真思考,决定不忘初心,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继续以老会长张全亮先生为楷模,沿着他指引的方向,与时俱进,以进一步规范、传播梁式八卦掌、吴氏太极拳的实际行动,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需要。

  •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作者: 曹臣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困境与对策 传承 传统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增进民族精神认同的重要基础。做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能够维护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我国拥有丰富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以来,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旧存在大量的问题,因此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和对策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正是以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传统武术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的发展困境,展开分析调查旨在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 新时代下社火民俗的现状调查与传承对策研究——以关中地区陇州社火为例

    作者: 王庆毅,李文豪,叶超凡,张少芳,史佳琪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传承 对策 现状 陇州社火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中,中华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与快节奏流行文化的夹缝中举步维艰。陇州社火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群众性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活动。以对陇州社火、其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及对于陇县当地文化、社会及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为起笔,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和线上采访的方式作了深入调研,详细描述并分析了陇州社火在传承发展中存在问题及现有解决措施,最后从政府、社会和社火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非遗保护联合示范区、提高社火从业人员薪资水平等多个中肯的改良建议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此举对于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陈艳丽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互联网+ 文化创意 文创产品 非遗 共赢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让遗产"活起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指明了方向.非遗传承应立足于社会实践,在保护、利用中诠释和丰富其价值.深挖非遗文化元素,与文化创意产业(下简称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成为非遗传承的有效方式之一.文章通过研究认为非遗与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多元主体参与,搭建平台,研发文创产品,借助线下、线上双渠道推向市场到达目标受众以实现政府、非遗所在地社区组织及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三方共赢,即"1+1+2+3"模式

  • 主 持 人 语

    作者: 叶淑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学术思考 非正规教育 主持人 民间叙事诗 非遗传承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以下简称《公约》)为基础的人类文化事业。《公约》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中国依法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作为缔约国,中国将公约精神落实在非遗保护事业中,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丰富而系统的非遗保护实践以及理论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问题、原因和对策——以云南省大理市白族为例

    作者: 张艳华,吴大华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大理市白族非物资文化遗产 文化变迁 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本 文化符号

    描述: 大理市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种类繁多,在旅游业的大力推动下,其利用和开发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在此背后,也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笔者总结了大理市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即只有明确大理市白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走非遗的“精品化”道路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用好该“文化资本”并增加该“文化符号”的价值,从而使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实现有机统一和良性循环。

  •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以皮影戏为例

    作者: 单莓灵,李学欣,翟沛雯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人才培养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外宣翻译 皮影戏 跨文化

    描述: 上海是一座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国际化大都市,非遗的外宣翻译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媒介手段。文章以海派皮影戏为例,分析上海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对上海非遗文化普及、人才培养、推广途径等逐一研究探讨并给予了相关解决方案及建议。

  • 虚拟在场:手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中的场景建构

    作者: 杨程程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遗手艺 短视频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场景理论

    描述: 本文在场景理论视域下探讨短视频对手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分析手艺类非遗短视频的特点,再根据场景背景分析使用短视频形式进行场景建构传播非遗手艺。短视频风行的时代,非遗手艺以短视频的方式展示,有助于非遗手艺在当下得以存续。

  • 挖掘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打造现代舞台精品——舞剧《醒·狮》非遗和戏剧舞蹈的完美化合

    作者: 谭诗芊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化合 舞剧《醒·狮》 戏剧舞蹈 非遗

    描述: 舞剧《醒·狮》运用了大量非遗符号,把人们熟悉的文化艺术与现代表达相结合,在舞台上,对岭南文化进行一次创造性的发展。"狮头、南拳、醒狮……腾挪、闪扑、回旋、飞越、起势、探青、醉狮、入阵、发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和舞狮这个主要元素一起构成"取其神,塑其形"的舞蹈语汇,在非遗基础上,对舞剧做出大胆的创新,打破常规,力求以更具时代感的视听审美艺术来突破传统、满足当代观众现代审美需求。

  • 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地方高校的责任 ——以非遗保护视野下岭南姑娘歌的传承探索为例

    作者: 甘咏梅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实践探索思考 乡土艺术传承 地方非遗保护 高校特色办学

    描述: 传统乡土艺术的现代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传承。依托高等院校传承包括乡土艺术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现代艺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将地方非遗资源引入地方高校,进行由教材到教法的乡土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既是特色办学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丰富高校教学内涵并深度传承各类非遗的需要。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将粤西特有的曲艺品种“姑娘歌”引入本校的特色课程建构,正是这一思路的有益探索。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和绩效,也证明这种实践与探索是成功且有意义的。

  • 艺影凡声 粉墨心弦 丁凡其人其艺

    作者: 张晋琼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粤剧电影

    描述: 有人说,在粤剧界,丁凡是一个"另类"的存在。的确,他籍贯湖南醴陵,从小没听过粤剧,既无家学渊源,又非科班出身。然而,他既是粤剧界较早拿到中国戏剧最高表演奖"梅花奖"的演员,又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更是领导、专家、观众"三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