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作者: 凡一,劉富國,何延海,VCG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传统戏曲 中国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 数字显示 绵延不绝 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特性 活态 文化大国 创造性转化
描述: 有数字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已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087项,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如何让这些具有浓厚历史特性的非遗不再“沉睡”,在当下焕发新活力?悠久灿烂、绵延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积淀传承中,发挥了无可替代而又令人惊叹的历史作用。为了让这些美丽的瑰宝在新时代的当下绽放更加绚丽的色彩,助推中国由一个传统文化大国发
-
作者: 于冰雁,许维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构研究 教育保护服务模式
描述: 现如今,现代化特点成为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表现形式,现在的中国无论在各方面都在向西方国家靠近,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迷失中国特色。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威胁,甚至被破坏。因此地方高校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基地,需要肩负起提高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服务职业,本文主要分析对于教育保护意识现状,进行校内与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提出地方高校非遗教育保护意识的服务模式,以便为地方高校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提供学术参考的服务模式。
-
作者: 谢辉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四大基本职能之一,高校如何依托人才和学术优势,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纳入职责范围,让"记忆档案"焕发生机和活力,十分重要,意义深远。为此,笔者所在的六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不但使部分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皖西"非遗")得以传承、保护,而且还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拓展之中,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
作者: 梁美金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保护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人都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遗产自力保护的内在动力就是创新。而创新的驱动力不是源自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多半是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顶住他律带来的诸多压力。由此可以说,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整体保护,只有该行业具备整体的竞争态势和创新的活力,生命力才会长盛不衰。传统手工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在秉承着“在传承中创新”宗旨、创新与保护一脉相承的原则。本文将结合广东省的一些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通过相关的实践阐述创新和保护的路径。
-
作者: 杨朕禹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在“互联网+”合背景下,非遗类民间传统手工艺开始注重保护和传承,开始由生产性保护向产业化保护过渡。品牌、技术、专利、宣传等立体化运作,使得传统手工艺的地位持续上升。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嵌银漆器为例分析,如何使其揭掉被保护的标签,走入生活,融入生活,由产品变成商品,在生活中得到持续的发展,才是非遗类传统手工艺完成现代文化产业转型,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表现。
-
山西美术类非遗与高校教学融合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构成设计》为例
作者: 智英斌,孙琪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文章主要介绍了山西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设计类专业结合,可实现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愿景。以美术类非遗与现代设计学科专业教学结合为例,所选非遗项目应有自身特色,兼具典型性、可参与性、关联性。教学过程中,彼此融合,增加实践、展示环节,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发挥高校优势,充分挖掘山西省美术类非遗内涵,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立足非遗传承人、高校、学生、科研人员之间的多维度互动,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调研方式,对学生采取问卷调查法,对科研人员及高校相关部门采用座谈、访谈等方式,对传承人则采取课堂观察等方式,多种方法齐头并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造型思维,进而推动山西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美术类非遗技艺的传承效度和时代适应性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向社会各界展示山西美术类非遗与高校教学研究成果,促进社会大众关注美术类设计领域的健康发展。
-
作者: 周静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国家和民族记忆的宝贵资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做好非遗档案的保护工作,优化精准传播,推广非遗档案文化,使日益丰富的非遗项目得到传承。
-
作者: 孙秀芬,米淑一,魏朝晖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对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文章聚焦河北省丰富的非遗资源,分析其外宣的特点和现状,从跨文化传播和异域读者接受的视角,探究合理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
作者: 杨晓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我国现代化的民族文化精神,被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生态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在全社会人们的一起奋斗下,我们国家的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还需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弘扬和继承宝贵的、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文主要阐述了“非遗”舞蹈及其对群文舞蹈创作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我国有关舞蹈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关于我国舞蹈事业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