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5)

共检索到 15 条数据

  • 共建共享背景下南京非遗民宿人群画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南京非遗民宿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本文提出"淡季共建,旺季共享"的观点,一方面在旺季设计和开展各具特色的全员参与项目,让其参与其中,学习其中、游乐其中;另一方面在淡季能够参与民宿周围的建设,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分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经过研究发现,非遗民宿的"人群画像"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民宿的开发。

  • 依托高等院校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体系建设初探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承人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和展示非遗魅力的窗口。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避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逐渐消失,亟待深入研究非遗传承人群的培养模式。文章分析了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体系建设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依托高等院校的传承人研修研习制度、保障措施、传承基地建设、传承与现代教学共建等体系建设内容,总结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问题,以期为非遗传承人群的培养及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 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开幕 2020-06-01

    7月1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在大世界二楼展厅开幕。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宣传项目。

  • 近20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发展 ——以手工艺类为考察对象 2020-06-01

    传承人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和关键,了解其社会身份和传习意愿,有助于厘清学术界关于传承人群的争议。经过近20年的努力,传承人群中涌现出"景漂""宜漂"等新面孔;传习方式从传统模式逐渐发展成混合模式,手工艺类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基本可以缓解。当前传承人群的传习意愿受经济因素、保守文化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达到非遗事业发展的要求,传承人群研习培训提高了传承人群的传习意愿和传习水平。但是,对于研习培训可能伤及民间文化多样性的问题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 高校的“非遗”保护实践及其启示——以北京师范大学传统节日仪式“非遗”研讨班为例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非遗"传承机制、缓解"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状况的新举措。文章以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的"文化部、教育部传统节日仪式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讨班"为例,介绍高校利用学术研究和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文章认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团队在"团队为本、理论引导、根植社区、创新实践"理念指导下,推行的"多方联动、资源整合、方法融合、长效互动"等一系列做法,是对"非遗"研培模式的创新和分门类建立"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的尝试,对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节日仪式类"非遗"保护的理论思考。

  • 浅谈对广西民族大学“非遗人群研习班”学员回访调研工作的思考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致力于非遗保护工作,非遗研培计划通过回访,不断累积经验,完善机建。访谈作为回访调研的重要手段,其获取的材料的效度和限度影响着调研报告的科学性,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非遗研培计划的走向,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非遗人群研习班”学员回访调研情况论证需正视和合理把握访谈材料的效度和限度。

  • 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以非遗传承人研修班为中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同时也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源泉。我们保护它的目的,就是确保这一源泉永不断流。但在当下,“创新”思潮影响下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由于过于强调“提升、改造与利用”,开始对非遗的原真性、整体性和传承性造成重大伤害。保持文化多样性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应该将“传承”置于首位,省思当前实行的各类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班。

  • “传统手工艺”教育的学科设置和知识体系 2020-06-01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传承"这一主题下的基础性问题之一。高等院校汇聚专门人才和庞大的科研力量,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目前,由政府助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虽然是高等院校在实施,但仍是以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在运作。高校应该从积极的意义上考虑,将其看作纳入正规教育之前的准备。未来"传统手工艺"的高等教育,可以设置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名下。即"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之"传统手工艺"研究;同时要建构一个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可开设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文物与考古、艺术学、民俗学、美学、古代文献学、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