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遗传承视野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020-06-0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的流程进行分析可知,群众文化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重视群众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落实非遗传承工作做好铺垫.在现代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条件下,群众文化与非遗传承的关系愈发紧密.要想促进非遗传承工作顺利进行,就要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重点分析非遗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开展群众文化创新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等几个方面的策略.
-
基于市场开发与非遗保护双重视野下的苏州缂丝手工艺传承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的推进,苏州缂丝技艺的传承危机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其代际传承的实际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活跃的市场为苏州缂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但潜在的问题也使缂丝的核心技艺正在流失。文章认为,苏州缂丝作为技艺类的世界级非遗项目,核心任务是文化传承,核心价值是“技”和“艺”的统一。以此为根基的非遗保护学术化与市场行为规范化,可以使苏州缂丝手工艺与市场开发之间形成内向和外向的良性互动,以多样化的形式传承发展。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应用方向研究——基于传承与传播的关系辨析 2020-06-01
建档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许多非遗建档实践在传承与传播概念上存在混淆。为了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引导建档有效地用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本文对档案在音乐类非遗中的应用布局进行了梳理分类。面向音乐类非遗建档应用的现状,提出目前存在的四个误区:1)将提高社会认知度视为非遗传承的途径;2)将档案利用环节理解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3)将主流化视为音乐类非遗建档的设计思路;4)将数字化视为集成音乐类非遗档案的风口。并针对上述误区,从音乐类非遗建档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设计思路和数字环境下的发展反思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2020-06-01
作为文化大国,和"非遗"大国,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直较为重视,发展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即政府应当在这其中起到实质性的主导作用.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尚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物质文化遗产数目、种类较多,但影响不大;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财政保护出现中央与地方的失衡;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固化,方式单一.基于此种问题,本文从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角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以期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非遗视野下民间饮食习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评《中国饮食娱乐史》 2020-06-01
饮食文化类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餐饮行业逐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饮食类项目在非遗名录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传统饮食文化中常伴随着歌舞,以乐舞侑餐,不但体现各民族的民族特色、自信自强和热情好客,而且能传达民族敬畏自然、与人为善、爱好和平的思想信念。在全民关注非遗保护的今天,探究民间饮食习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现实意义。瞿明安、秦莹共同编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国饮食娱乐史》以历史发展为写作线索,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现当代的饮食娱乐文化,可为民间饮食习俗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思政背景下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以“中药炮制技术”为例 2020-06-01
目的:本文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中药炮制技术)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研究,积极探索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构建非遗传承教育体系。方法:通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开展多样活动、充分利用网络便捷性,综合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结果:弘扬中药炮制技艺等非遗文化,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结论:在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非遗文化,能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能更好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
-
独特视角的独特切入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而鲜活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做好非遗文化传承显得至关重要。以江苏省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主体,剖析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明确具体问题,从文化冲击、人才支撑、法律体系以及原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保护性开发"、"活态性"保护以及"制度性"保护,为江苏省非遗保护提供必要支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
桂东南民间武术自主传承发展路径探微——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保护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考察桂东南4个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寻其传承发展的路径。调查结果发现,桂东南民间武术主要依靠民间力量自主传承发展,其路径为:依靠宗族关系,强化传承力量;扎根民间土壤,深植草根组织;依托民间精英,强化组织权威;借助乡规俗约,规范习武行为;传习经典技艺,呵护文化根脉;遵循民间逻辑,激活创新思维。当代桂东南民间武术运作逻辑正发生嬗变:从重"血缘宗族"转向重"业缘商缘";从重"民俗价值"转向重"经济效益";从注重"人情世故"转向重"法律契约"。这种自主传承发展路径对我国"非遗"自主保护的启示:自主保护的精髓是依靠民间力量进行民间自我保护;自主保护的关键是采取"官方主导,民间主办"的保护模式;自主保护的政策须随着民间价值嬗变而作适应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