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黑龙江省非遗望奎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根据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对黑龙江省非遗名录的统计,截至目前,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244项,却只有部分被人们熟知,如东北传统大秧歌、东北二人转,但还有很多优秀的非遗文化没有机会向人们展示。例如望奎皮影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保护措施不完善、传承人缺乏等原因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本文旨在研究保护与传承望奎皮影戏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如何在信息时代传播和普及望奎皮影戏。
-
非遗传承人的创业意识研究——以“海派剪纸”的创业实践为例 2020-06-01
非遗创业是生产性保护的必要路径,传承人是非遗的“文化持有者”,应当是非遗创业的核心群体。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剪纸”创业实践的案例,分析非遗传承人要具备几个重要的创业意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是创业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市场认同意识是非遗创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非遗产品的创新意识是创业企业的生命力。这三种创业意识是基于非遗资源真实性、传承性、认同性等本质特点提出的,其根本旨归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
非遗“燕山大板”进入地方高校的措施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千年来历史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当今高校是保护传承中华民族非遗优秀民族文化的阵地。要让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热爱、珍惜并尊重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梳理"燕山大板"的历史沿革、传承脉络、表演形式、价值和影响力。其次归纳国内外非遗传承保护现状、总结非遗"燕山大板"走进高校的意义所在。最后对非遗曲艺"燕山大板"进入地方高校提出实质性建议和措施。
-
云南德宏傣族泼水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 2020-06-01
傣族泼水节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宝贵价值与长远意义。本文分析了德宏州傣族泼水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从宏观视角对傣族非遗状况展开全面且系统的介绍,并深入分析了傣族泼水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同时,探讨了傣族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问题,讨论了泼水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本文对加强对傣族非遗的保护意识和发展及传承泼水节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德宏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指导。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估体系研究 2020-06-01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非遗保护制度基本建立,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非遗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生态的巨变仍在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务依然艰巨。在大量保护措施实施以及由此而来的项目存续状况变化中,评估工作也日益获得重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中提到"社区、群体、地方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阐释* ——基于“文化记忆”的研究视角 2020-06-01
口述史成果是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口述史的研究,可以透过受访者的回忆,了解其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事件,重建过去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研究极为关键的问题。它是传承人个人生活史、技艺史的自我剖析和表达,也是社会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拟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出发,将视角集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方面,探讨他们的"个人记忆"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记忆"的内在价值。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的瓶颈问题研究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结晶,也是人类音乐文化的载体。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是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中小学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非遗师资力量薄弱、传承方式固化单一、文化生态关联缺失、地域局限等多方面问题,导致音乐类非遗在中小学的传承成效不佳,出现了瓶颈现象。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实施非遗传承的中小学,针对音乐类非遗传承所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传承路径,以期缓解音乐类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
-
广东客家席狮舞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实践 2020-06-01
广东客家席狮舞,原是当地香花僧人做斋时卷席为狮起舞的穿插表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笔者以"惟真求新,与时俱进"的理论,在席狮舞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广东客家席狮舞课程,赋予其教学形态的新面貌,由此对非遗舞蹈的校园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