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在高中阶段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策略初探——以川江号子为例 2020-06-01
在全面深化课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重语境下,增强课程本身对地方、社会的适应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提供了良好机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以川江号子为例,开展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的策略研究,简析在高中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及实施意见。
-
文创产品设计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文创产品设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我们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创设计前,要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再运用设计手段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文创设计不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中起到积极作用,还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也起到积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保持活态,要发展就必须先活下来,其次才能进行发展创新。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时,要善于挖掘优秀的非遗文化,推出更多优秀的非遗文创产品,最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艺术管理视野下雷州葛布织造技艺非遗传承的现状反思 2020-06-01
2019年广东雷州葛布织造技艺申请非遗的成功离不开申请非遗期间有效的艺术管理,申请非遗成功后,它的传承与发展更需要专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营销手段与实践方法。为此,在雷州葛布织造技艺的非遗传承现状的基础上,从艺术管理的视角对葛布织造技艺传承的管理的形式、SWOT及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希望能为雷州葛布织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思路。
-
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传承的主体。非遗传承人因为文化身份及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流动模式。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形式和方向比较多元,却富含行政色彩和受到国家力量的制约。非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异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代表,也是影响后续代表性传承人遴选的重要因素。一般性传承人的流动较为常见,且规模庞大,足以影响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根基。传承人是实现非遗传承的关键,传承人的流动势必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带来诸多影响。发挥其正面影响,避免负面效应,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合理引导传承人流动,提倡有益于非遗保护的流动行为;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投入,尤其是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为民族地区留住传承人。
-
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的路径研究 2020-06-01
湖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湖湘地域国家级和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100余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场所、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独特的传承优势,理应肩负起湖湘音乐类非遗传承的重任。文章通过对湖湘音乐类非遗文化内涵和现实需求的剖析,在高校传承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各校因地制宜发展的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路径。
-
非遗视角下民族饮食习俗文化与传承 ——评《民间饮食习俗》 2020-06-01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极为悠久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民族饮食习俗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基于在非遗视角下,通过不断加强对民族传统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发扬工作,不仅能够实现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保护工作的和谐稳定地发展,还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居民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入。由宣炳善等人编著的《民间饮食习俗》一书科学详细地描述了传统民间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民族饮食习俗以及民间饮酒、饮茶习俗等内容,在作者眼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人生幸事,同时也是作为社会公民应尽的历史责任。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探究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濒危项目抢救到体系化发展,历经数十年的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非遗的发展已步入"后非遗"时代,非遗开始逐渐适应利用新型媒介来获取更为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与传承方式。通过分析国际上前沿的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案例,探究其在拓展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可持续性动力,并深入探索以非遗为核心主题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展示设计实践。基于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也将成为"后非遗"时代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
“非遗后”时代背景下民间文学传承的困境与保护对策 2020-06-01
民间文学是传统农业中,民众长期生活生产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存在诸多问题,当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后,民间文学的非遗传承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本文对"非遗后"时代的民间文学的传承困境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