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历程、困境及发展策略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进行研究。我国体育非遗传承主要经历滞后而松散的传承保护阶段、纳入"非遗"话语体系后的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的困境有:尚未形成独立的身份和统一的认识;"师徒制"传承保护方式面临挑战;传承保护境遇不平衡;大量项目传播力不足;多元传承保护主体彼此隔离。建议:加强对体育非遗内涵与外延的认知;对传统的传承范式进行创造性转换;缩小传承保护水平差异;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提升项目影响力;实现多元传承主体的协同联动。

  •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与非遗传承保护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结晶,在文化强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非遗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通过实践表明,在职业教育下的学徒制模式里非遗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而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具积极意义。因此,文章以下就现代学徒制传承非遗的优势进行首要阐述,结合非遗传承现实困境的列举,继而找到现代学徒制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应对之策。

  • 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地方高校的责任 ——以非遗保护视野下岭南姑娘歌的传承探索为例 2020-06-01

    传统乡土艺术的现代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传承。依托高等院校传承包括乡土艺术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现代艺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将地方非遗资源引入地方高校,进行由教材到教法的乡土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既是特色办学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丰富高校教学内涵并深度传承各类非遗的需要。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将粤西特有的曲艺品种“姑娘歌”引入本校的特色课程建构,正是这一思路的有益探索。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和绩效,也证明这种实践与探索是成功且有意义的。

  • 新时代下社火民俗的现状调查与传承对策研究——以关中地区陇州社火为例 2020-06-01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中,中华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与快节奏流行文化的夹缝中举步维艰。陇州社火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群众性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活动。以对陇州社火、其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及对于陇县当地文化、社会及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为起笔,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和线上采访的方式作了深入调研,详细描述并分析了陇州社火在传承发展中存在问题及现有解决措施,最后从政府、社会和社火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非遗保护联合示范区、提高社火从业人员薪资水平等多个中肯的改良建议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此举对于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2020-06-01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增进民族精神认同的重要基础。做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能够维护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我国拥有丰富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以来,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旧存在大量的问题,因此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和对策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正是以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传统武术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的发展困境,展开分析调查旨在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 主 持 人 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以下简称《公约》)为基础的人类文化事业。《公约》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中国依法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作为缔约国,中国将公约精神落实在非遗保护事业中,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丰富而系统的非遗保护实践以及理论研究。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访谈提纲的设计原则* 2020-06-01

    访谈提纲的设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建档的前置环节,其设计原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口述档案的可信度和效果。文章从理性尊重、聚焦项目、维护差异、逐层深入四个方面探讨了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访谈提纲的设计原则。

  • “非遗+ 动漫”式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停留在静态保护上,要更多地唤醒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动漫具有视觉传达优势,其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和灵动多变的传播方式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选择。"非遗+动漫"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扩大非遗受众覆盖面,弥补现有传播方式的不足。在利用动漫对非遗进行推广与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非遗原生态和原真性的破坏,防止符号化、片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