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东莞茶山绸衣灯公研究 2020-06-01

    东莞茶山的绸衣灯公是着绸缎衣服的民间泥塑手工艺品,源于宋末元初,兴盛于明清,式微于乱世,复苏于今。通过第一部分"茶山绸衣灯公的历史溯源",发现其明朝前"英雄化泥去,塑身佑子孙",明朝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二部分"制作过程与题材种类",探析了绸衣灯公与茶山公仔的区别;第三部分"传承与文化认同实现路径",发现茶山绸衣灯公的传承"有心有骨";第四部分"文化价值",发现其蕴含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对茶山绸衣灯公这一项非遗文化进行了深入详尽的研究,以期对这一"非遗"进行"抢救性"保护,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有所增益。

  • 苏绣艺术在时尚腕表中的创新设计 2020-06-01

    苏绣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苏绣为例在快速迭代发展的新时代中去探索非遗的发展和创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探讨苏绣的历史与特征,并将苏绣与极具现代化风格的腕表饰品进行创造性的融合设计。

  • “非遗”视阈下湖北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基于"非遗"视角,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北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传承人申报受阻;传承机制不断完善;传承内容继承与创新并举;传承途径立足实践,多元化传播。研究认为:提升价值认知,在思想上盛开非遗之花;协调内部关系,在合作中盛开非遗之花;紧密结合学校,在教育中盛开非遗之花;走产业化道路,在市场中盛开非遗之花,旨在为武术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 ——首届 “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回眸 2020-06-01

    2019年9月21至23日,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近1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传统舞蹈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现状、参与力量、策略方法、传承路径、经验反思、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拓展性地从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生存现状、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意义重大。从学术层面来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范围;从文化传播层面来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高校教学层面来说,有利于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为之推动学科建设。大会认为构建中国特色遗产体系的时机已然成熟。

  •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吴手工艺为例 2020-06-01

    本文阐述了从“形”的活化到“神”的活化,经历“固化—消化—优化”过程,区别对待分层实施的活化传承内涵。指出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承担起将非遗精神融入设计教育,建设非遗传人培育基地的作用。

  • 守正创新:“非遗”语境下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民间文学和客家音乐的瑰宝。梅州客家山歌、赣州兴国山歌、梅州兴宁竹板歌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对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化具有时代性,在变与不变中交织发展。"非遗"语境下,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守住客家山歌的原生态是为创新发展客家山歌提供艺术资源,创新发展客家山歌能够促进保护和传承客家山歌。

  • 基于数字影像艺术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以傣族象脚鼓为例 2020-06-01

    傣族象脚鼓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蕴含着傣族丰厚的民族文化韵味,集中体现了傣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影像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数字影像艺术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旨在进一步研究如何推进数字影像艺术在偏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以傣族象脚鼓为例,实地探访取材,拍摄数字影像纪录片,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从而有助增强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 黑龙江满-通古斯语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2020-06-01

    黑龙江满-通古斯语族非遗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是重大的。认清楚这个意义是做好接下来工作的思想准备,也会对保护工作起到原则性作用,指明方向,奠定基础,我们应该基于保护黑龙江满-通古斯语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维护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加深彼此文化认同、互动、平等交往的历史职责等层面开展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