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价值提升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既是非遗传承的主体,又是非遗保护的重点。对目前已经公布的5批国家级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呈现出数量少、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失衡、地区分布不均、项目覆盖不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历史、体育、经济、教育、社交5个角度对传承人的更高价值进行剖析,对传承人价值提升的实现途径,提出完善传承人认定制度、落实传承人经济保障、建立传承人多层级保护体系、借助场馆资源、把握节日及运动会契机、利用新媒体新科技等可操作性建议。

  • 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 2020-06-01

    传承人是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是体育非遗实现持续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的保护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未能较好地结合传承人的类型、级别、阶段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严重制约着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因此,针对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问题,在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根据不同阶段的保护模式,该模式包括成长阶段的潜在性传承人培养型保护模式、成年阶段的一般性传承人扶持型保护模式、成熟阶段的代表性传承人体制型保护模式,为确保模式的有效实施,需通过提高民众对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制定合理的传承人保护计划、加大对传承人保护的支持力度、增强各传承主体间的协同合作。

  • 茶文化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探索 2020-06-01

    在整个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对内涵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推崇大大提升。而以具体的学科角度来理解和认知"非遗",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有效传承。但是,如何才能有效构建该学科,这是值得我们深化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诸多诉求,从而探究茶文化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机制和实施理念。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造纸技术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通过对文化、非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内涵进行梳理和回顾,强调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一种类别。提出对作为"非遗"技艺的造纸技术的传承保护的四个原则:生产性保护原则、活态性保护原则、整体生态保护原则以及"创新转化"原则。

  •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它承载历代先辈的文化信仰和价值理念,饱含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情怀,宣示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在工业文明和科技现代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拯救其脱离窘境便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课题。方法透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瓶颈,找寻影响因素,提供解决对策。将非遗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保护与传承,构建"互联网+"对非遗保护与推广的有效路径。结论契合当今时代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开展非遗资源辐射共享,扩大非遗宣传力度和传播范围,形成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和技术手段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新局面。

  • 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20-06-01

    本文介绍分析了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和保护现状,认为其保护特点为:社群基础和自然传承性非常强,具有祖传制的无形性,具有开放包容性。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调文化主体即"人"的重要作用,努力将传统教育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传承方式相结合。其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包括: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发挥高校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作用,打造"教师+传承人"的高校双师型队伍。

  • 津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 2020-06-01

    天津是我国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有着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注重固态保护,还应关注活态传承。动漫,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形式,担负着传承与传播优秀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责任。文章将从非遗保护的视角来阐述动漫对传承与传播非遗的可行性与实际应用价值,旨在保护和利用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 鲁南相氏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临沂兰陵县大仲村镇小吴宅村的实地调研 2020-06-01

    鲁南相氏蓝印花布有悠久的历史,其图案和制作流程都有较好的保留。即使政府和社会已对相氏蓝印花布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还存在很多漏洞,仍然存在失传的可能。为了避免鲁南相氏蓝印花布成为纸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从传承人、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加强保护。国内有很多保护非遗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鲁南相氏蓝印花布的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