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新时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法律保障机制的建构 2020-06-01

    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法律保护机制对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却面临着传承人法律概念、地位界定不明、源生族群的特殊权利关注不足、非遗传承开发利用制度不完善、非遗传承权益救济措施缺位等问题。在借鉴日本、巴拿马等国家非遗保护经验基础上,可从非遗保护责任制度及救济措施、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源生族群特殊权利保护等方面着手寻求突破。

  • 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校园文化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0-06-01

    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虽然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热潮,但是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非常丰富,也因此给它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在近几年出台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号召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本文将通过定群法、比较研究法、观察法等多种方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校园的具体应用与研究.

  • 非遗视角下的民间信仰发展研究 ——以冼夫人信俗为例 2020-06-01

    民间信仰根植于普通民众之间的社会信仰体系之上,其中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有封建遗留的糟粕,民间信仰"非遗化"是一个"过滤提纯"的筛选过程,国家将具有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信仰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民间信仰发展进行的良性引导,同时,民间信仰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其寻求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自我调节方式。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冼夫人信俗为研究案例,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信仰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教育传承地方非遗服务水平调研报告——以黎明职业大学传承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为例 2020-06-01

    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不但包含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还与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相互依存。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尤其要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一类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方非遗进入高职课堂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传承地方非遗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担当,要做到发展性传承的同时又能保持其活力及本真,需构建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传承非遗的教育模式,并进一步助推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 基于“根文化”挖掘思维下的山东省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 2020-06-01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县域特色明 显,但非遗产的传承、宣传与保护是个案式、片段化的,是 “抓大放小”,忽略了特色县域文化(根文化)的挖掘。笔 者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资源需要以县域 为单元进行“根文化”的挖掘,挖掘乡土本色和地域文化特 色;“根文化”的挖掘,需要注重历史传统和时代发展,通 过具体的事、物,以新颖的形式展示时代的风貌,把地域文 化、人文情愫、朴素哲理沉淀到人们的心灵底处,使人能有 所体悟。在“根文化”挖掘的思维下指导下,从非遗传承人 内涵的扩大、非遗的生产性传承的基础(民众的自爱、自珍 与自参与)、非遗传承的生态圈建设等方面对山东省县域非 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进行思索,提出看法。

  • 本土非遗“肥东洋蛇灯”在幼儿园教育传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通过教育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洋蛇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将结合市级立项课题《非遗"洋蛇灯"在中大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在对洋蛇灯教育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践研究对洋蛇灯在幼儿园教育传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从家长、幼儿和幼儿园三个角度提出教育对策,传承非遗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 非遗保护视阈下大竹竹唢呐艺术的传承现状反思 2020-06-01

    大竹竹唢呐作为四川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着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但与许多民间器乐一样,大竹竹唢呐文化主要因其传承机制、审美变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一些现实原因,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一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及挑战,对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负面影响,且直接对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造成了较大破坏。

  • 研究“非遗”语境下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做好非遗保护,对传承文化血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针对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做简单的论述,提出保护与传承的方法。通过增强保护意识,整合社会资源与力量,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增强对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促进地方戏曲现代化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凝聚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