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地方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研究 2020-06-01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在我国基层的宣传工作中,地方文化馆成为主要的宣传机构,同时,这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地,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文对地方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进行研究,介绍了其职责与能力以及应该运用的措施.
-
恩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状况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采取以人为主体、借以实物这一形式进行活态传承,故传承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恩施地区非遗传承人为视角,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全方位呈现他们的生存现状,并对非遗的可持续传承提供几点思考角度。
-
国家非遗肉连响的现代传承及其促成的关键因素剖析 2020-06-01
采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传承人)以及实地考察法对利川肉连响的现代传承进行研究,并对现代传承方式促成的关键因素进行剖析,以为其他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传承人刘守红构建的1+6~+的立体化传承模式大大推动了肉连响的发展,实现了非遗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和基于现实社会的流变,而其成功主要得益于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保护单位履职、社会参与的全方位管理模式;积极的申遗,纳入政府保护行列;适度的对肢体动作进行创编,使之更加体育化、生活化、大众化;以校园为载体,实现校园传承;以高校为依托点,建立高水平的专业研究团队;继承并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传承注入不竭的动力等因素.肉连响的现代传承值得其他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借鉴.
-
“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智慧开发、传承与发展 ——以依托包公故事的合肥包公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将“互联网+”向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延伸,推动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智慧开发、传承、发展。以依托包公故事的合肥包公园为研究对象,在“互联网+”智慧旅游的背景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借助时代契机、提炼非遗深度精髓、搭建非遗一体化、增添非遗科技体验、革新非遗旅游纪念品、丰富非遗旅游媒介等对策,实现合肥非遗包公园旅游“活”起来。
-
主体互动与自由意志选择:非遗研培案例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非遗传承中参与的各方实践是密切互动的、不可替代的。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下文简称"研培")以来,学术界对非遗传承问题研讨更为激烈。石河子大学非遗研培团队以"固本培元、守正创新"为理念,按照文化和旅游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要求,开展了六期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培训工作。石河子大学非遗研培案例中所呈现出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培中不同主体的互动与诉求,是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相关文件精神和非遗"十二条伦理原则"的自觉实践。这实践背后隐含的主体互动与自由意志选择,更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具有决定性影响。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调查研究* 2020-06-01
文章针对广西国家级、区级、市级、县级等不同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现状,开展实地调查,对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议在"个人认定"的同时,建立"团体认定""群体认定"模式;逐步建立个人申报+社区群体推荐+非遗专员调查研究+文旅主定管部门评审、公示、审定、认定的机制;建立传承人普查备案登记制度。
-
非遗保护原则对四川民歌传承与保护之镜鉴 2020-06-01
四川地区民歌作为一类重要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承载的价值不可估量。以中国非遗文化传承现状作为参考,以非遗保护的"真实性与可解读性原则""重点性与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与活态性原则"作为镜鉴,对四川民歌当代的传承提出相应思考,这既是对传承现状的反思与总结,亦是对其未来发展的积极探赜。
-
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以天津高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也是地方高校,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在介绍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现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实现途径: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在做好地方非遗文化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馆资源、人员等特点,加强与地方各部门的合作,丰富宣传手段,设立文化推广部、建立非遗平台,提高大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