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探讨地方高校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的构建 ——以中国传统失蜡法铸造为例 2020-06-01
我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非物质文化凝聚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紧锣密鼓地全方位开展起来。高校作为传播文化、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地,无论从基础学术研究、引领科研创新的角度,还是站在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的角度,都有着不可替代和无与伦比的氛围优势,承担着重要使命。本文首先引入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其次以铜文化的传统失蜡法铸造为例,说明构建地方高校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
非遗项目的舞台化传承创新助推乡村振兴 2020-06-01
舞台剧目《承·抬阁》是以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梅抬故事》为创作原型、由当地村民担任演员、经过职业艺术专业人设计编创的一个舞蹈作品,最终在湖南省第六届艺术节中获奖,由此激发了村民对文化振村的信心,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因此有效开发非遗文化项目,服务当代人民生活需求,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
-
发挥文化馆职能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趋繁荣,文化馆借助自身优势加大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
跨界营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要在保护祖先传统技艺的同时,探索非遗在不同领域之间的嫁接。通过整合产品跨界、渠道跨界等策略,提升非遗的文化内涵和消费体验,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大环境中。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复合主体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过程中,需要建设一个系统性的“复合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复合主体”是由非遗传承人、政府和文化事业机构、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合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些组成主体之间彼此互相依赖、联动互通,具有行动关联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过程中,“复合主体”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利用好地方非遗资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创新。
-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与非遗传承保护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结晶,在文化强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非遗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通过实践表明,在职业教育下的学徒制模式里非遗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而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具积极意义。因此,文章以下就现代学徒制传承非遗的优势进行首要阐述,结合非遗传承现实困境的列举,继而找到现代学徒制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应对之策。
-
非遗保护在博物馆中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① 2020-06-01
随着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为依托有了进一步亲近大众和传承保护的机会。但在非遗保护与博物馆发展过程中,受非遗自身性质、博物馆展陈局限、时代审美变迁等因素影响,很多丰富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在博物馆中展示,非遗本身如何传承发展,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更有非遗项目面临消逝的尴尬境地。该文梳理非遗保护在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相关应对策略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
-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构建 2020-06-0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构建的核心观点。通过比较分析我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现状,展开非遗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创新,提出从设计学科构建一套集非遗图案设计、品牌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传播设计于一体的课程群教学实践模式,以此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