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皮文化非遗传承应该引起重视 2020-06-01
本月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日,各地有关部分举办了多种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意在通过聚焦非遗在人民大众健康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
试论浙北蚕桑非遗文化的传承及保护 2020-06-01
浙江省北部的太湖、西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称号,浙北地区的蚕桑非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的地位更是显赫。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科技的进步,浙北蚕桑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逐渐被人们遗忘。故本文对浙北地区蚕桑的保护与传承方式进行探究,旨在促进和发展浙北地区的蚕桑文化,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视角下听障大学生扎染技艺创新传承路径研究与实践 ——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符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如何顺应时代,将传统手工艺非遗资源引进特殊高等教育体系,如何对听障大学生实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职业教育,已成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文章选取扎染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通过分析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听障大学生开展扎染非遗技艺的传承优势与必要性,探索传统扎染技艺与残疾人高等艺术教育的多种融合路径,使扎染技艺在听障大学生中广泛传承与弘扬。不仅拓展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路径与人群,同时也拓宽了听障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以广西贵港市平南牛歌戏为例 2020-06-01
平南牛歌戏是广西贵港市平南县现存最古老的民间小戏剧种之一,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南牛歌戏形成于元朝,深受桂东南人民喜爱,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极盛时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平南牛歌戏呈现出日渐低迷的趋势。对于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可从加强舆论宣传、培育文化自信,专业教学与学演兼备、培养“非遗”传承人,把握时代需求、转变老旧理念,加大投入力度、以政府为主导等方面着手。
-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以潮州“大吴泥塑” 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文化选择。当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如何转型、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现实困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大吴泥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潮州的亮丽名片。详细梳理潮州"大吴泥塑"的历史与发展脉络,分析发现人们对"大吴泥塑"的非遗价值认识模糊、传承断档断层、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是导致"大吴泥塑"当前保护与传承窘境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大吴泥塑",应提高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形成保护合力;创新传承模式,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革新工艺,打造市场品牌;加强宣传,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
浅谈新形势下非遗保护与传承 ——以夹江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活态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近年来,随着“非遗热”的持续升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各地的非遗保护如火如荼,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以四川省夹江县为例,分析了夹江非遗保护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
宣纸烙画非遗技能人才培养及产品研发探索①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现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遗技能人才培养是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手段.以山丹培黎学校实施非遗创新项目宣纸烙画为例,探索宣纸烙画在技能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法创新、市场走向等方面的实践过程.产品研发与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是烙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持续绵绵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传承非遗文化,更有助于实现烙画这一宝贵的非遗项目的延续
-
美丽乡村视域下青阳农民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精神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新媒体的出现为安徽非遗之一的青阳农民画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在新时期,对青阳农民画的保护与传承是重要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数字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着文化创意产业成果的方向进行转化,同时可以对青阳农民画的传承与保护方式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