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数字媒体技术融入非遗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质量,保障其有效传承延续,可适当引入数字媒体技术。文章讨论虚拟现实、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媒体技术的高度技术性对弘扬非遗文化的帮助,分析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如何缩小匠人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践证明,数字媒体技术可助力非遗的保护与继承,不仅可以大幅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有效减少地方政府资金投入,而且可以满足社会文化发展要求。

  • 大运河(扬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扬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数量丰富,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仍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习人青黄不接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进行调查,厘清扬州市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对非遗传承人的开发和保护的合理建议,促进大运河(扬州段)非遗文化的发展.

  • 职业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的陶瓷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0-06-01

    陶瓷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本文探讨了在职业院校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平台,完善制度,创新多种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路径,开展陶瓷艺术的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的可行性。

  • 高校图书馆民间文学类出版物在“非遗”保护传承和服务创新中的载体价值及其实现对策 2020-06-01

    非遗之首的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最为集中、最为直接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其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国家法律明确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民间文学类出版物是其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分析高校图书馆及其收藏的民间文学类出版物在非遗传播中的优势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服务创新中的载体价值及实现对策。高校图书馆与政府、民间团体形成合力,对进一步推动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服务创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陈官短穗花鼓文化内涵及非遗保护探析 2020-06-01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陈官短穗花鼓作为山东省东营市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凭借自身魅力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从短穗花鼓的产生背景、鼓艺特色、传承保护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陈官短穗花鼓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保护的途径,挖掘陈官短穗花鼓的文化价值,以期为弘扬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 茶“非遗”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浙江传承人群研培的实践 2020-06-01

    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目前浙江已有30余项绿茶制作技艺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和县级非遗名录。为强化社会传承的实践,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启动了以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为重点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浙江省的茶制作技艺非遗研培始于2017年,课程体系围绕"课堂教学、实训、观摩学习和总结交流"等4个模块进行构建,实践证明该研培体系与教学思路总体上是可行的,但需根据茶制作工艺的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适时调整。

  • 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与“创”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特殊文化形态,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7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新时代如何在传承、传播、创造、创新中推进"非遗"工作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点。

  • 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陇南市徽县职业中专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依托课题研究,探索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策略,开创特殊时期非遗校园传承教育之实践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对徽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等工艺进校园、进课堂线上线下协同并进,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寻求疫情期非遗技艺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之上,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