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传统手工艺”教育的学科设置和知识体系 2020-06-01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传承"这一主题下的基础性问题之一。高等院校汇聚专门人才和庞大的科研力量,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目前,由政府助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虽然是高等院校在实施,但仍是以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在运作。高校应该从积极的意义上考虑,将其看作纳入正规教育之前的准备。未来"传统手工艺"的高等教育,可以设置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名下。即"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之"传统手工艺"研究;同时要建构一个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可开设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文物与考古、艺术学、民俗学、美学、古代文献学、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课程。

  • 设计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探索——以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 2020-06-01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传承发展问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作为突破口,试图通过设计驱动文化创新的方法,探索设计驱动下非遗在当代传承和创新转化的可行性。通过追溯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的技术和艺术,分析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发展的困境,再结合实例论证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介入现代设计的可行性。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介入现代设计中,设计赋能非遗文化,促进非遗可持续性发展。设计驱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素材和设计思路。

  • 非遗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的传播与运营策略研究 ——以抖音‘非遗合伙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进入数字时代,短视频成为了人们主要的信息获取和娱乐平台,探索短视频平台对非遗项目传播的内在逻辑与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传统文化。本文以抖音平台及其在2019年4月提出的“非遗合伙人”计划为案例,浅析了该平台在非遗传承方面的现有表现、传播模式,并以4I原则分析了平台的运营策略。

  • 立足传承保护 走向现代审美——壮剧《牵云崖》排演的美学价值 2020-06-01

    2006年6月,壮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戏剧院壮剧团成为壮剧“非遗”的传承基地,壮剧艺术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一个剧种的传承与发展,乃至对一个剧种传承发展的研究,有赖于该剧种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戏剧作品,只有在不断的排演创作的“活体”践行中,才有可能真正深化对该剧种本体的认识,走出一条承袭传统、探求新杼、积累经验、固本求新之路。广西戏剧院壮剧团自2006年进

  • 花边,“活”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当下,国潮热又引起了大家对非遗的关注。走近纺织非遗你会发现,它们是会说话的历史和文化,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族及地域特色鲜明,纺、染、织、绣、印,像一条锦带,串联起我国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展现纺织业的技艺之精。绍兴花边,于2012年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纺织面料品中,花边工艺主要体现在绣花、窗帘、蕾丝等面料中。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只是基础,寻求一条现代人文精神和生活价值的非遗创新之路,才能促使非遗更好地

  • 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2020-06-01

    随我国经济全方位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也开始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发展中正面临一些困境。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非遗传承人数量不足、非遗技能的传承发展系统性较差,这些问题都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困难重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意识、技术和规划,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质量,文章在分析当前非遗传承人培养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策略,旨在为我国非遗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 基于用户角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研究 2020-06-01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保护,力图找到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化开发中保持自身特色和传统同时,又受到市场欢迎的方法和工具。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传承需求出发,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和传承需求的创新设计思路和工具。用户角色能够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特征转化和创新传承中的个性需要,能够从内涵、体验和市场等各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设计提供有效的设计指导。通过构建目标群体和非遗传承人的角色,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以及市场需求、用户特征,用户角色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将非遗文化的精髓与人们的生活需求连接起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以保持自身特征又能够成功进入消费市场,从而实现在新的时代延续保持自身的生命力。

  • 搞好“非遗”保护 传承民族文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财富。勤劳聪慧的郾城人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妥善地保护、传承和合理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也是漯河市郾城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