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梁平木版年画的原生性与多元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梁平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国家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全国"非遗"项目保护中也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本文从梁平历史上形成文化遗产的背景因素即文化生态着手分析,认为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并面向未来接纳新事物,需要系统设计、统筹兼顾、多元化的保护传承。
-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 2020-06-01
新疆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文化和审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晶,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基于此,研究"一带一路"倡议赋予新疆传统美术非遗的机遇,分析传统美术非遗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受教育水平,提升民众保护意识;抓住机遇,拓展传播空间;"政、学、企、民"4方协作,推动经济转型,构筑人才体系等策略,助推传统美术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
非遗传承:地方戏曲进校园的区域样本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近年来,我们从组织机制、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系统地展开非遗传承进校园,为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可以参考的模本,达到了培植学生对非遗文化兴趣、传递非遗文化、引领了解非遗文化内涵、提高丰富学生非遗文
-
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上海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2020-06-01
城市化语境中处于剧烈变动之中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以在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互动融合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是新时代上海高校文教结合工作的一项关键。学界对于民间美术类非遗校园传承与上海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关注不够,民间美术类非遗校园传承与沪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跟两者对于审美教化、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尚不相匹配。针对相关现状及问题,应从课程体系构建、课外活动开展、环境氛围营造、保障机制确立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出发,探究民间美术类非遗校园传承与上海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
论工匠精神与非遗传承 ——建构职业教育非遗教育传承实践体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振工匠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工匠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表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气质风貌,是人类文明精神价值的主要表征,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精神构成。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创造性转换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建构职业教育系统的非遗教育传承实践体系,践行工匠精神,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才能实现个人精神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发展研究——基于山东的现状考察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学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组合型新名词。从广义上说,非遗研学指以非遗为对象的研究性学习,它伴随着非遗的传承过程而广泛存在,此前常被冠以"进修""修学""实践"等名称;从狭义上说,非遗研学专指将非遗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包含学、行
-
手工技艺类非遗在福建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福建省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悠久灿烂,种类繁盛,然而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环境之下,使本就面临着"艺随人亡"艰难局面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与空间逐渐萎缩,并且相关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手工技艺实践的人才培养发展情况又十分滞后。福建省亟须提高青年大学生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认知,加强改革课堂教育教学方式,持续发展双师型教师梯队建设,搭建手工艺实践平台。提升高校艺术设计类师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协同政府、企业与社会大众,活态传承福建省优秀的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弘扬青年一辈的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心。
-
高职院校非遗传承过程中信息化手段运用方式研究 2020-06-01
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而言是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民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与节庆活动、自然界的知识与实践和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了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活"的展现,因此应该加强非遗传承。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应该在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涵和传承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手段教授非遗基础知识、实现展示多样化、打破时空限制。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非遗内容和实际教学情况,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