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化研究 2020-06-01
一、研究背景全球化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信息时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机遇,数字人文的出现促进了人文学科与技术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活化、隐性等特性对非遗数字化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二、国内非遗研究现状从发文机构角度分布统计,发文数量较多的科研机构大多集中在广东、北京、湖北、山东、重庆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区域。从期刊来源角度分析,相关论文遍布几乎所有类别期刊,说明非遗研究已经进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商业推广+全民参与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近年来,非遗在各个领域都变成了高频调。然而,现实中极少有人能清晰地解释出非遗的准确含义,而是普遍模糊地认为非遗是一种古老技艺或传统文化习俗,这种技艺或习谷若不加以保护和传承,极有可能失传或消失,因此,非遗保护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除了各地丰富的论坛、会议、宣传,我国在立法层面也在持续发力,不断完善非遗法律保护。
-
东莞要建非遗“城际联盟” 2020-06-01
前不久,2018年广东省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创建“东莞非遗墟市泛湾区城际联盟”,联合香港、澳门等大湾区城市,共同推动非遗文化传承。
-
从原创儿童绘本到非遗的活态传承 ——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升级版 2020-06-01
2015年,海豚出版社曾出版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儿童科普绘本丛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创作的大型儿童科普绘本。丛书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相继获得文津图书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项大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又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么,如何围绕非遗的活态传承重新审视二十四节气呢?最近,我欣喜地看到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又推出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升级版丛书,本次升级版可以说正是实现了从原创儿童绘本到非遗活态传承的巨大转变。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2018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2020-06-01
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1月13日在京揭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名誉主席冯骥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汉杂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夏菊花等10位被评为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
新时代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艺术美学、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民俗节庆、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它是人类历史的文化创造和积累,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与家园。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习惯。一、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传统武术(撂石锁)培训班在古都开封举行 2020-06-01
为推进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了2019年开封市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一期——传统武术(撂石锁)培训班。本期培训班于4月23日至25日举办,来自开封市各县区百余名传统武术的传承人和部分武术门派掌门参加了本期培训班。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开封市非物
-
关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你还有多少误读 2020-06-01
我“过度强调原汁原味,会把鲜活的文化传统变成僵化的木乃伊。”“不是一个地方申报成功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成了他们独有的传统……”日前在沪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展人才培训班上,文化和旅游部相关专家的授课令人耳目一新。经过一周的学习,不少学员感慨,本以为对非遗的相关知识点了解得蛮透,没想到很多是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