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葛渔城·重阁会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渔城重阁会在2017年12月29日晚亮相国家大剧院,参加了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人民献上节日的祝福。荣景玉:中共党员、退伍军人,现年40岁,廊坊市葛渔城重阁会会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廊坊市景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河北省授予葛渔城重阁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2008年中宣部再次命名葛渔城重阁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要保护传承,也要创新发展。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传承,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发展。本文从提出"非遗"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关键问题入手,通过对传承人、传承内容、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国际案例研究,总结出完善传承人培养体系、挖掘遗产背后普世价值观、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非遗"资源与文创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等有效经验,以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

  • 非遗传承保护的“徽艺小镇”实践——黄山徽艺小镇案例简析 2020-06-01

    文化产业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黄山徽艺小镇坚持文化自信,是以保护传承非遗技艺为核心打造的特色小镇,地处黄山高新区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符合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

  • 谈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族人民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民间,具有草根与泥土的精神,它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健康发展是它的主旋律,无论是价值体系、情感内涵,还是伦理道德取向,它都与国家的历史波澜融为一体。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指导下、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部门的努力工作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国家级、省州级、县乡级和

  • 倡导传统文化 送高雅艺术进校园 2020-06-01

    一场“传承非遗、弘扬艺术”的视听盛宴在江苏省泗洪姜堰实验学校上演。演出中,南京剪纸传承人张钧以舞蹈《剪纸姑娘》为背景进行现场创作,并与学生们互动,指导学生们尝试完成剪纸作品,激励他们将南京剪纸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这场演出是民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支部继2016年与泗洪中学举办“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并挂牌“民进江苏省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后,再次带

  • 《传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录》丛书出版发行 2020-06-01

    2018年12月,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的《传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录》丛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分10大类40卷,共计800余万字,以口述史的形式,对河南省已公布的832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与整理。书中附有大量图片、音像资料,对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文化和其“背后的故事”进行全景扫描和鲜活展现。该丛书的出版

  • 浅谈"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感悟 2020-06-01

    2018年10月16日“第二期江苏省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开班。转眼,培训班的学习交流活动已经告一段落。回想起这段重回校园、重回课堂的美好时光,和昔日的同窗、老师们一起在戏曲艺术知识的殿堂里徜徉,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艺术、实践的认识与理解。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同时也倍感荣幸!本次研培班培训的宗旨是“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这充实的一个月课程,我们先后学习了“理论知识”类:《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与实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解读、《中国戏曲简史》、《戏曲概论》、《剧目读解》等课程让我增长了相关文化知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和分类,更深入了解戏曲的起源、形成,及戏曲特征“程式性、虚拟性、写意性”的美学表现手段,明确了戏曲的当代价值,增加文化的厚重感和人民的归属感,提高了民族文化自信。

  • 共和国功臣 ——九旬“大国工匠”吴新安访谈录 2020-06-01

    年近九旬的吴新安是中国著名的玻璃精密仪器研发专家,是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灯工玻璃艺术家。解放后,历经磨难的中国百业待兴,玻璃事业也开启了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吴新安等老一辈专家为应用在激光武器上的电子玻璃仪器事业呕心沥血,攻坚克难,解决了一个个关系国家安全的军事难题,为中国的电子玻璃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电子玻璃事业的新纪元。吴老工作之余,为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专心研究,开辟了灯工玻璃艺术的道路。吴老在盐城市益林镇点燃了灯工艺术的星星之火,灯工玻璃艺术在益林这片肥沃的土壤上绽放出瑰丽奇葩,而且辐射到周边几座城池。七十多年来,吴先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而今,还不遗余力,飞往国内外重要城市表演技艺,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纵观历史,三千年前,灯工工艺由罗马人发明,春秋时期,东亚人将此工艺传到了中国,为了使这一工艺也在中国得到传承创新,现南京市政府将灯工工艺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推举吴新安为其传承人。吴老的治学之道、科学精神以及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令人无限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