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顺德杏坛高赞村非遗项目八音锣鼓调查研究 2020-06-01

    素有"民间交响乐"之称的八音锣鼓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传承着独具岭南特色的音乐文化。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高赞八音锣鼓为研究个案,对八音锣鼓传承人梁健德老师进行采访,同时结合八音锣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传承模式进行田野调查。本文旨在探析八音锣鼓的风格特质及传承状况,为八音锣鼓这项具有岭南特色的非遗项目寻找新的生存姿态。

  • 地方高校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研究——以崇州市为例 2020-06-01

    高校除了具有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知识的职能之外,也承担着为社会服务的责任。目前中国社会及公众都十分重视物质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而地方高校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崇州市为例,对地方高校对文化遗 产的额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机制记性分析与研究。

  • 客家花朝戏在地方高职院校的传承研究 2020-06-01

    地方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中应凸显其使命与任务。以国家级"非遗"客家花朝戏的传承为例,地方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地方戏曲表演传承人才培养的使命与责任,制定切实有效的花朝戏表演传承人才培养方案,采用集体传承的方式,鼓励花朝戏在传承与创新中求发展,重视花朝戏师资力量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 黔东南州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结构特征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国非遗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均衡培育和发展可进一步促进非遗的繁荣。文章以黔东南州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样本,从批次、类型、年龄、性别、民族和区域等6个方面分析其分布结构特征,以期为非遗传承研究和该区域非遗发展提供依据。

  • 乐平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之策略探讨 2020-06-01

    根据2017年的调查和统计显示,乐平现拥有新旧戏台458座,其中传统古戏台占多数,如此盛况着实令人惊叹。2015年乐平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填补了乐平国家级"非遗"的空白。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融合了带有乐平地方特色的文化和艺术成分,具有很好的历史、科学和学术研究价值,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度挖掘、细细品味、着力保护和传承。

  • 活态传承视域下永新盾牌舞融入舞蹈教学实践中的意义与路径 2020-06-01

    永新盾牌舞主要流传于江西省永新县龙源口一带的各个村落,其气势磅礴、风格独特、雄浑刚健,队形变化多端。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新盾牌舞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教学实践价值同样不容忽视,故此,将永新盾牌舞融入高校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活态传承的意义与路径,是对当前"非遗"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有力举措,也是对高校校本教材建设的积极回应。

  • 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以陶瓷非遗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陶瓷在我国具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受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大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陶瓷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消亡的危险,陶瓷非遗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亟需加强保护。鉴于此,本文结合目前非遗传承人现状,非遗传承人的从业项目、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分析了政府、高校、企业在非遗传承人保护和培养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政府主导、高校加盟、行业参与,创新性地提出"三位一体"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

  • 如何提升古代书画临摹复制技艺水平和应用价值 2020-06-0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古代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艺不仅为文物复制了诸多摹本,延续了文物的生命,对传统绘画的传承、研究和学习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开展该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时,应该以日常临摹任务为中心,加强科技辅助、课题研究、技艺成果的输出和转化、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从而全面提升古代书画临摹复制技艺水平和应用价值,这也是"学术故宫"和"活力故宫"的具体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