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遗如何走进高校课堂——以惠山泥人为例 2020-06-01

    无锡惠山泥人始于宋盛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是绽放在太湖之滨的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2016年惠山泥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非遗进校园”无疑是现代教育的时代要求,而非遗进高校课堂更是实现国家非遗保护计划正确的选择。本文将以惠山泥人为例,从技艺传承、文化推广、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阐述非遗如何走进高校课堂,如何结合专业教学融入高校课堂。

  •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 ——兼评金红教授新著《渐行渐近:“苏州文艺三朵花”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2020-06-01

    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符号。作为表演艺术性的世界级"非遗",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受众的培养。近十年来,"昆曲进校园"活动大力推进了昆曲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的传播,有经验也有不足。金红教授毕十年之功,对"苏州文艺三朵花"——昆曲、苏剧、评弹传承与发展进行调研,尤其对昆曲受众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跟踪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试论中职学校开设陇中小曲课程_x000d_——以甘肃定西为例 2020-06-01

    陇中小曲又称"小曲子",流行于甘肃全省,盛行于甘肃中部及周边地区,故称陇中小曲,简称"陇曲"(以下简称"陇曲"),是陇中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如何保护和传承陇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在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就中职学校开设陇曲课程的优势及必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分析 2020-06-01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让文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文旅产业所占经济比重也在逐年加大。目前,文旅融合背景已经形成,各地都纷纷开展文旅产业及相关文化活动,一方面拉动经济,一方面开展非遗保护,让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既能够产生不俗的经济效益,又能够积极地传承。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中的瑰宝,融入知识、礼仪、民俗生活方方面面中,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更加丰富且日久弥新,需要在未来更好的继承、传承下去。

  • 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智慧结晶,非遗校园传承是实现非遗教育价值的有效手段,该文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采用发放问卷、座谈等调研方式,了解宜昌市高职院校非遗校园传承现状,并针对现状,分析问题,从行业引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探索非遗校园传承的有效途径,以构建高职文教结合的育人环境。

  • 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现代学徒制运作模式分析 2020-06-01

    目前,我国在非遗传承的工作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出台文件大力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将学科建设工作和非遗传承相结合,着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趋势,在培养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技能传承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其进行优势和运作模式分析就非常有必要性。

  • “互联网+”视域下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开发 2020-06-01

    本项目以潍坊地区典型非遗项目作为民间艺术的抓手,以获得山东省教育厅首批批准立项建设的"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为载体,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语境下,如何进行保护、传承、创新应用以及传承人培养途径,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发展为主线,深入探索平台建设的思路和内容,以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基于口述史实践下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记忆”,在很多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由传承人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递延续。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非遗传承人群体中的每个人几乎都熟悉本行业的历史沿革及传统技艺是最适合做口述史的对象。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遗大市,把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领域,尤其是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口述记录是非常适当和必要的。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资料的发掘整理,使之成为在数字媒体时代推陈出新的基础平台以达到保护或者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