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遗校园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技能培养实践——以陇南市徽县职业中专为例 2020-06-01

    职业教育是专业技能教育,依靠职业教育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势下,让非遗成功走进校园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中职校园文化和技能培养实际出发,对陇南市徽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化的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探索如何从文化教育传承入手,将非遗文化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实践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探索有效的途径。

  • 他的理解已接近非遗本质 2020-06-01

    近期,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非遗保护启示录》公开发售。该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倾力奉献。它的出版为中国非遗研究领域驱走了冬的迷茫,带来了春的讯息。文集共分九章,凝聚了苑利十多年来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心血,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苑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理论深度与学术厚度。

  • “燕京八绝”传承的策略研究 2020-06-01

    “燕京八绝”是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代表,目前均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非遗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大师技艺与工匠精神也难以延续。本文从“燕京八绝”的传承现状入手,分析了非遗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市场规划及职业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策略,以期为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提供借鉴。

  • 何明之『明』 2020-06-01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重要奠基者,苑利先生除了从事非遗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理论的精研,还有丰富的田野经验。长期的读书和行路功夫,使其研究深入浅出,融学理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冶。可以说,《中国非遗保护启示录》既有理论的深度,又饱含乡土深情,在文化快餐化当道的今天,苑利对于非遗的敏感度和认知力绝非一般在故纸堆里讨生活

  • “非遗+”:破解传统技艺传承发展难题的新途径 —— 以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为例 2020-06-01

    家族传承规模小,技艺复杂收益少,传承保护招徒难,文旅结合渗透低,潜在市场拓展弱,保护发展财力紧,这是当前沐川草龙编扎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遵循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发展的要求,以“非遗+部门”形成保护合力;“非遗+宣传”辐射文化影响;“非遗+教育”创新传承模式;“非遗+市场”拓展潜在空间等“非遗+”模式,是破解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传承与发展困境的新途径。

  • 进一步完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建设 ——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谈起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作为近年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建设,既是建立在对保护对象认真、系统、科学的认识基础上的"保存",又为今后的研究、传承留下了"根"和"种子",具有重大意义。

  • 当代非遗活态传承的探索与思考 2020-06-01

    近些年来,国家不余遗力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和推广。本文以本溪地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本溪评书的活态传承为例,进行探索与思考,分析了本溪评书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发展问题,提出了非遗的发展策略。

  • 如何把握“小城匠心”,打造郯城非遗文化 2020-06-01

    针对当前非遗保护为热点的社会趋势,并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展开的调查研究。此次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当地的文化市场。通过进行手工制作,结合书面和亲身实践,切实体验非遗的内在力量,感受精神冲击。深入挖掘非遗保护重建改造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将新鲜的时代“血液”融入非遗文化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以此实现非遗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反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连带式效应。打造非遗文化的“活态”继承和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振兴,最后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