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赫哲族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 2020-06-01

    世居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化,而当下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却濒临消亡以及严峻的传承问题。鉴于此,应采取的传承举措为:以非遗保护和研究基地建设为智库,开发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培育传承人,实现多角度抢救赫哲民族传统文化;以出版物传播、网络传播和数据库构建为主渠道,让新知识、新价值、新能力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以群众文化活动、节日庆典和旅游景观为创新点,多形式展示,凸显文化内蕴,打造文化品牌。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以桂林彩调为例 2020-06-01

    起源于广西永福县的"快乐剧种"——彩调,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的重要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宝库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广西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彩调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境。新时代下的文旅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政策机遇、市场机遇和生产平台,对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推动民族文化复兴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桂林彩调非遗可以得到更好保护与传承发展。

  • 浅析南京非遗绒花的传承困境 2020-06-01

    作为城市历史文脉延续和地域特色文化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人们较多的重视和关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绒花是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之一,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文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传承人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深度探究了南京非遗绒花现状及其困境的成因。

  • 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0-06-01

    并非所有传统文化都属于非遗传统文化既有积极的部分,也有消极的部分,如"三寸金莲"就属于典型的文化糟粕。当前一些地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了摇钱树,在经济利益诱惑下,打造假民俗,甚至将一些荒唐的民间习俗、传说申报为非遗项目。这其实是在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生态,也是在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以新繁棕编在西南石油大学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是保护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重要举措.非遗传承保护进入主流的高等教育,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优势,创新非遗传承保护途径,提高非遗传承保护水平.国家级非遗新繁棕编在西南石油大学传承保护模式所做的实践探索工作,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开拓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并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非遗传承保护以及高校文化育人提供案例借鉴和理论启示.

  • 非遗三灶民歌在高职院校的传承路径探索——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三灶民歌承载了当地近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类型丰富,是珠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民间艺术濒临消亡、亟待抢救的情况下,三灶民歌与高职艺术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相融合,通过科学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式、合理的教学内容等手段,使三灶民歌重新焕发生机,这既丰富了地方高职艺术教育的知识结构,也创新发展了这一独特的非遗项目。

  •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的构建 2020-06-01

    传统武术拳种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人有责任、有义务应努力将其发扬光大,主动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拳种。对此,基于非遗视角,从民间传统法法律体制和西方外来文化两方面,分析当前影响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的主要因素。从五方面构建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

  • “南阳烙画”地域特色资源的开发推广研究 2020-06-01

    “南阳烙画”作为“世界艺林一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也立足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文化传承,积极探索烙画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非遗”的当代传续寻找新思路,协同服务于传统手工艺行业艺术创新能力及文创竞争力,促进“南阳烙画”传统艺术的传承和高校艺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向融合,为“南阳烙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