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以新繁棕编在西南石油大学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是保护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重要举措。非遗传承保护进入主流的高等教育,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优势,创新非遗传承保护途径,提高非遗传承保护水平。国家级非遗新繁棕编在西南石油大学传承保护模式所做的实践探索工作,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开拓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并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非遗传承保护以及高校文化育人提供案例借鉴和理论启示。

  • 薪火相传 泽被后世——古城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力复兴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群体、团体个人为文化遗产所做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舞蹈表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古城建筑中的建筑风格、古城自然景观以及当地的风俗人情等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非遗传承中,古城、古镇中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资源,该类资源不但承担着我国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也是反映当地风俗人情的重要资源,也承担着区域性象征的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古城、古镇、老街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本研究方向,探讨在古城、古镇、老街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同时讨论在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如何促进其活力复兴,更好的传承我国古城、古镇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浅谈非遗题材在动画创作中的可行性分析——以柳编工艺为例 2020-06-01

    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形成了许多智慧的结晶,它们具有非凡的精神意义和生命力,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经过世代传承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文化底蕴。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面传心授传承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节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迫切需要新鲜血液。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画创作中运用的可行性,这不仅仅是探索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也为动画创作题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论国家“非遗”保护实践经验及成效推广 ——以 “建湖杂技”为例 2020-06-01

    “建湖杂技”是中国南派杂技的代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江苏省杂技团是保护传承该项目的责任单位。建湖县境内现有江苏省杂技团160多人,民营杂技团(马戏团)22家,演职员2500余人,马、狮、虎、豹等动物100多只,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年演出收入超5000万元。全县现有建湖杂技研究所、建湖县“非遗”保护中心、江苏杂技培训中心和建湖杂技“非遗”展示厅等4个全职或兼职从事建湖杂技保护传

  • 政和县杨源乡四平戏活态传承的策略研究—四平戏老戏新作《九龙阁》创作有感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中,活态性的传承应是核心,而传承人又是活态性的核心,传承人的因素在很大的层面上决定了非遗传承的广度和深度。人是活态性的,有了这个核心的活态性才有非遗的活态传承。本文从四平戏的活态性现状、活态传承人的现状、活态传承的机制现状及活态传承的策略构想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让几近消亡的四平戏剧种进入大众视野,得到保护与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现代泉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济南提出打造全国的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的科学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作为建设现代泉城的重要文化资源,它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将会极大助力现代泉城建设。以融合的思路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多个领域合作的“非遗+”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现代生活的需要,也正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建设现代泉城进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推

  • 非遗再设计,见人见物见生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科技迅速发展,信息高速迭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不断变化,要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遗,势必要结合时代发展,采用创新的形式。创新设计对激活古老的非遗至关重要,融入生活的再设计将赋予非遗产品、非遗技艺、非遗工艺新的活力。如何帮助传统工艺等非遗走进当代社会、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让非遗

  • 教育助力非遗传承 2020-06-01

    近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昆明学院隆重举行。2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非遗大师相聚春城,共同探讨推进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本届大会以"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为主题,通过多层次、多主题的演讲、研讨、展览、体验等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聚集社会各方力量来关注"如何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重放异彩""非遗扶贫与乡村振兴""纺织非遗商品与文旅融合"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