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临夏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价值与现代传承探究 2020-06-01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夏传统手工劳作技艺(以下简称“非遗手工艺”)融汇了历史传承、当地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具有工业化生产无法替代的文化温度。振兴非遗手工艺产业既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复兴,又关乎“三农”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兼评金红教授新著《渐行渐近:“苏州文艺三朵花”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2020-06-01

    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符号。作为表演艺术性的世界级“非遗”,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受众的培养。近十年来,“昆曲进校园”活动大力推进了昆曲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的传播,有经验也有不足。金红教授毕十年之功,对“苏州文艺三朵花”——昆曲、苏剧、评弹传承与发展进行调研,尤其对昆曲受众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跟踪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课程研究 2020-06-01

    在全球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认知与教育、传承与创新成了热点话题。该文以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为基础,结合三期非遗剪纸传承人培训和一期非遗雕刻传承人培训的课程设置,通过分析传承人和研究生、大学生各自的特点,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高校研究生、大学生双向培训课程,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和高校教育的互惠,阐述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 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宁波泥金彩漆”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泥金彩漆是宁波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工艺"三金"(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之一,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泥金彩漆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可以看到它的雏形,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泥金彩漆技艺逐渐淡出。目前仅宁波市还有传承此项传统手工艺,但与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泥金彩漆也面临着技艺失传、后继乏人、缺乏市场的局面。因此,对宁波泥金彩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并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视域阐述对这非遗文化如何进行保护与传承。

  • 江苏省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与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基于文献、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针对江苏省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以及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保障经费相对不足、传承人的断层、大众保护意识相对淡薄、保护法规制度建设不完善、保护和传承缺乏整体性规划等保护传承困境,提出传承保护策略:提升大众保护和传承意识,推动实现生产性方式保护,拓展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数字化保护方式,完善法规制度体系等。

  • 非遗保护视野下广钟的艺术价值与保护策略研究 2020-06-01

    广钟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广钟设计与制作工艺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但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却面临社会认知度不高、技艺传承人才流失等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广钟这类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发展与现代生活方式,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建设经济和文化强国意义深远。

  • 浅谈巫溪非遗保护现状与发展 2020-06-01

    通过对巫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巫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重点探讨巫溪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从文化生态场域重构、非遗传承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在教育教学中传承是三个角度来探究巫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非遗视域下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福建地区为例 2020-06-01

    在全球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大背景下,地方戏曲得到新生的同时也出现了濒危的状况,尤其是一些小剧种濒临消逝。究其原因,主要体现有四个方面:社会变迁引起审美文化的变化;地方戏曲文化缺乏良好的文化生态;地方戏曲自身的传承机制断裂;长期以来我国各地普遍缺乏"非遗"意识,更缺乏保护意识。为了实现振兴地方戏曲的奋斗目标,一方面要保护和优化地方戏曲的文化生态,包括内生态因素和外生态因素。另一方面要把地方戏曲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借助网络、手机方式为主的新媒体进行传播。当然,还要处理好地方戏曲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原汁原味保存地方戏曲和创意创新的关系;地方戏曲的重点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关系;地方戏曲的经济转向与政府扶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