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蜀绣融入服装设计中的教学路径探索 2020-06-01

    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传承与设计教学相结合的理念,采用理论讲授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理论讲授、构思设计、制作工艺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探讨,探索蜀绣融入服装设计的教学路径,为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设计教育的结合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 中国篆刻的世界级“非遗”属性 2020-06-01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的中国篆刻艺术真正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天才,具有重要的综合性价值。对其"非遗"属性的审视及传承、保护需要科学严谨的统筹规划。

  • 非遗保护视角下高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高邮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南水乡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民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高邮民歌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而如何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高邮民歌传承、保护与创新的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深入思考的话题。本文立足高邮民歌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影响,针对非遗保护视角下高邮民歌传承的现状问题,重点探讨了其传承的优化路径与创新发展,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 以新身份谋发展——台胞陈荣文获评大陆“非遗”传承人 2020-06-01

    与有荣焉,这成为我的新使命。台胞陈荣文获评福建省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如是表示。近日,福建省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来自金门县的陈荣文成为首位获评漳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台湾同胞,他擅长的门类是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闽南地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漳州、泉州、厦门和台港澳、东南亚地区。

  • 民间艺人进校园对云南“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2020-06-01

    云南是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但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笔珍贵财富的继承和发展却面临着一定的危机。民间艺人,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对"非遗"传承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随着"非遗"进校园取得的一系列瞩目的教育成果,民间艺人进校园也逐渐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本文将从民间艺人进校园的必要性、如何"进校园"、怎样传承和发展"非遗"等问题提出想法和建议。

  • 指尖上的传承 针线里的中国 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系列活动再掀非遗热潮 2020-06-01

    6月9日晚,为期6天的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恭王府圆满闭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副会长陈大鹏、杨兆华、孙淮滨,副秘书长杨峻、彭燕丽、李进才以及中纺联相关机构的领导出席锦绣中华非遗服饰闭幕秀。6天来,艺针忆绣、白鹭为霜、白蛇惊变、布衣经纶、云想彝裳、木真湘韵、苗净千寻、挑绣之韵

  • 地方高校推动本土艺术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该文根据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的困境,从新时期高校的第四大基本职能出发,解析地方高校推动地方本土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势和作用,阐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同地方高校的功能和职能相结合,并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非遗的有效途径。

  • 当古老技艺走入现代生活 2020-06-01

    提到蓝印花布,总会让人联想到那沉静深邃的青色和青花瓷彼此映照,颇具中国古典之美。对大多数人而言,它也许只是存在于棉质布料上的一种古老的扎染工艺。江苏南通地区是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这项传统工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虽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但岁月长河并未洗去这古老技艺的光华。恰恰相反,在南通,以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吴元新一家为主,从吴元新母亲算起,到他的女儿吴灵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