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着古老文化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姿,种类异彩纷呈.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追溯到原始的文化创造,如原始乐舞的表演、口头歌谣、工艺技能等,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由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中国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情感因素和文化意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状况、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虽然我国的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博大精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要总结经验、结合国情,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
-
高校传承与创新“帕拉孜”编织工艺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2020-06-01
传统“帕拉孜”编织工艺对新疆而言,不仅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新疆民间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印证作用。近年来,对新疆传统“编织工艺”的实践研究成为很多国内外学者和高校关注的课题,他们致力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做出更多的探索和贡献。“非遗文化走进高校”成为现在很多城市的热门话题,高校不光有传承发扬文化产业的使命,同时也具有产业创新与设计研究的优势,故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研究特长,在校深入开展创新与实践项目,成为当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议题。
-
逃逸与融合:山地社会里的非遗传承 ——以三岔傩戏为例 2020-06-0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恩施傩戏历史悠久。在湖北省恩施市三岔乡,傩戏是依靠当地"端公"团体和他们比较严格的"度职"制度传承下来的。这一建立在山地社会、乡土社会、熟人社会里的师承制度规矩严格,它一方面确保作为民间信仰活动组成部分的傩戏表演技艺能够得到有效而稳定的传承,拒绝了未经师承而获得端公资格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亦使傩戏传承人与官方正统文化一直保持着较远的距离,强化了其"逃逸文化"的属性。山地社会为这些自我保护机制的延续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使端公文化融入乡土,成为根基深厚的民间信仰。因此,恩施傩戏的非遗保护工作理应将与其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端公群体纳入到共同的文化系统之中来考量。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以广东安铺锣鼓为例 2020-06-01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广东作为我国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广东各级政府在过去几年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深入挖掘广东省地方性的非遗项目。本文阐述了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以湖南省隆回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2020-06-01
本文从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出发,根据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究中职学校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融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课程结构,开发适应新时代传播方式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实现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
-
从非遗的视角谈玉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玉雕是中国比较古老的一种雕刻品类,玉石经过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雕刻家通过巧妙构思,让静态的玉雕艺术也能充满神韵。同时,玉雕也已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随着人们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和玉雕技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此进行深入研究,从非遗的视角,传达玉雕技艺的普世价值。
-
地方高校与传承人家庭协同参与下的凤翔泥塑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遗活态保护的关键在于为传承人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陕西省凤翔县六营村的彩绘泥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面临着代际传承的困境。本文从凤翔泥塑发展概况入手,剖析泥塑家族代际传承中的问题,探讨凤翔泥塑家族传承人与地方高校协同参与下的传承模式,寻求凤翔泥塑活态传承和生产性保护的可行性路径。
-
创新“非遗”传承机制 “记忆档案”焕发青春 2020-06-01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四大基本职能之一,高校如何依托人才和学术优势,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纳入职责范围,让"记忆档案"焕发生机和活力,十分重要,意义深远。为此,笔者所在的六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不但使部分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皖西"非遗")得以传承、保护,而且还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拓展之中,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