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在职业院校的数字化探索——以木船粗胚制作的工艺改进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在传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改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是非遗文化保持生命活力的动力源泉。舟山职业技术学校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传承中通过将传统技艺课程化,把木船的工艺指标信息采集形成数字化,积累量化数据,创新粗胚制作工艺,对职业院校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具有示范性。
-
优化制度设计 加强非遗保护 2020-06-01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非遗条例草案),共有6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2位列席代表发表了意见。委员和代表认为,非遗条例草案充分吸收了二审审议意见,广泛征求了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和市民群众及其他各方面的意见,体例结构进一步完善,在传播和发展等方面增加了亮点内容,突显了首都非遗保护的特色。同时,委员和代表还对代表性传承人、人才培
-
文化自信理念下的非遗传承与发展模式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当前的形势下,文化自信已经成了我国的发展战略,这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是万千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文化自信理念下,思考非遗传承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
浅谈非遗视角下侗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当今时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侗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采用非遗视角对侗族舞蹈进行保护传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侗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侗族舞蹈进行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口头传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受益机制研究——以《玛纳斯》史诗传承人为例 2020-06-01
口头传统的传承人在传承、守护、延续和发展口头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人是口头传统文化资源的所有者,也是口头传统文化发展中重要的相关利益者,只有让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和充分受益,才能使口头文化活态传承得以实现。以《玛纳斯》史诗传承人为例,在调查中发现其生活境遇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目前《玛纳斯》史诗传承人保护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口头传统类非遗传承人所应享受的精神物质权利的分析,探析口头传统类非遗传承人的受益机制。
-
试论门源回族宴席曲词曲风格及其文化内涵——以安宝龙演唱曲目为例 2020-06-01
宴席曲是西北地区回族群众结婚喜庆时演唱的一种传统歌曲,因该地回族民众将喜事称为"宴席"而得名,迄今有400至500年历史。门源回族宴席曲在历史变迁过程中融合了多民族文化与多个时期历史事件,更具有研究价值和文化特色,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通过分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宝龙所唱的门源回族宴席曲曲目,阐述民间音乐在传承地域文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的藏戏传承及发展探析 2020-06-01
藏戏堪称西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藏戏的历史悠久,曾在西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崇高地位.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藏戏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藏戏很受藏族群体的欢迎,然而其传播渠道十分有限,加之地域和人口原因,影响到藏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现如今国家政府加大了保护扶持力度,为此做出了多项善措施,把这一项古老的文化艺术通过现代的方式继续流传下来,也让后人在传承创新时有依有据.本文就非遗文化藏戏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往后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
-
从歌王大赛“壮族三月三”赶歌圩看广西“非遗”歌舞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应用 2020-06-01
当代文化发展突飞猛进,以致于我国很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较严重的流失。为保护广西"非遗"歌舞的特有文化,当地政府也推出了多种方式对"非遗"歌舞文化的传承进行宣传与保护。本文以广西武鸣区第十一届歌王大赛"壮族三月三"赶歌圩为例,浅谈广西"非遗"歌舞保护现状与传承意义,整理分析广西保护"非遗"歌舞传承与创新的方法,探索出更多对"非遗"歌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