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景德镇柴窑的发展演变 ——基于国家级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传承人口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2020-06-01
通过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家旺的口述,结合资料的查找、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景德镇柴窑自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景德镇沿用柴窑烧制瓷器,这一阶段为柴窑的过渡期;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柴窑基本被煤窑取代,退出主流的生产序列,此为柴窑的衰落期;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柴窑被完全停烧,一批私营作坊的小型柴窑接力生产,此为柴窑的恢复期;从2009年开始,柴窑烧成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传承和保护成为了柴窑烧成技艺延续发展的主题,此为柴窑的传承期。
-
“非遗”传承创新浅谈 2020-06-01
一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大多数是与农耕文明时代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所留下的宝贵遗产,随着工业文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非遗必然会面临着各种困境。如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在当代传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来自方方面面。首先是“非遗热”带来的头脑发热、行为跑偏、目标丧失。“非遗热”造成了人们来不及思考非遗是什么?非遗特性与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传承
-
让彩扎在校园扎出灿烂的文化之花 2020-06-01
彩扎是我国民间工艺中的一种仿真艺术,早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道亮彩扎技艺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在2010年被列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本文旨在通过对传承意义、彩扎技艺社团课程开发与实践等方面的阐述,对该非遗传承项目近几年在浙江省杭州市闲林职业高级中学的发展现状做简略概述,为非遗文化进校园模式提供思路。
-
张春丰:黑土地上升起的新“转”星 2020-06-01
东北人的标签,能跟小鸡炖蘑菇、酸菜炖粉条耳熟能详的,怕是那"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二人转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塑造了兼备"说唱扮舞绝"各项绝技绝活儿的民间达人形象,烘托出了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火辣辣的乡土乡情,二人转越发成为东北人行走江湖的骄傲。2006年,这一具有200多年历史、传承群体众多、影响力广泛、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5年,来自于铁岭民间艺术团、出生于1980年的张春丰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一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爱与被爱、成全与被成全的故事在他们之间上演着。
-
手工文明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常用"活态"来表述,强调其活的形态、活的样态、活的业态。当然,前提是活的生命状态:创造者的生命活力,传递给对象的暖情,以及历史传承的活动事业。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呈现在"手"上,即手的工作。当我们的调研组走进大兴安岭深处,走进"北方三小民族"(指生活在我国北方严寒地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达斡尔族)之一鄂伦春族,走进非遗传承人满古梅的家、她的家乡、她的作坊;看到她用那布满老茧的双手把狍皮、桦树皮制作成为精美的生活用品时
-
媒介融合范式中非遗民族志的应用与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硕果,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至今,非遗保护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如今,非遗保护不再是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原生空间中进行唯其"本真性"深究,如方李莉所说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进入了"非遗保护的3.0层级"(1)。除了传承主体、国家在场、市场机制等保护与传承的动力因素外,如何借助影像视听手段记录和传承非遗文化,是目前非遗保护的重要研究命题。本文重点探讨"媒介融合"研究范式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元素在当代生活文化空间中的应用、传播与再生。
-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多年以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全面完成非遗普查工作,建立了非遗四级名录体系,拥有了一套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服务系统,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非遗保护场馆及保护基地建设逐步规范,非遗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
叶小凤:建议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2020-06-01
当下,非遗文化大多由当地年龄较大的老人在传承守护,常面临"人走技失""后继无人"的传承窘境。"如何让非遗文化年轻化,现代化是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关键。"淳安县人大代表叶小凤,利用她担任里商乡中心幼儿园园长的优势,将里商仁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并多次建议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