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 2020-06-01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凝聚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既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练与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恒久的魅力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部分。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正式启动,通过委托有关高校开展多层次教育培训,以期在短时内集中、有效地培养出大批非遗传承人群。如何拓展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视野,增强艺术生命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一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在非遗人才的培养上勇担重任、开拓创新,坚定
-
呼和浩特构筑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文旅融合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2020-06-01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有着灿烂而悠久的历史。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形成独具特色的综合文化体,成为呼和浩特丰富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呼和浩特市非遗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履行《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主要任务,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非遗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
边走边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是一座地域的文化传承。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与产业化发展路径,凸显出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已成当务之急。非遗究竟在何处?它是珠江、辽河的水,是滚烫的老黄酒,是余音绕梁的粤韵清音。非遗不是静态的目录,它是活生生可看可听可见可闻的动态生命,它藏在广东永庆坊里
-
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山西实践 2020-06-01
近年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部门把“非遗助力精准扶贫”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非遗保护形成新的气象和格局,非遗传承实践日趋活跃,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注入了新活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为扶贫领域的新亮点。
-
非遗 2020-06-01
2020年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顺利举办2020年10月26日至28日,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20年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在陕西雍村饭店拉开帷幕。来自各区县的市级以上传承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等70余人参加了培训。
-
高胡演奏家潘千芊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 2020-06-01
4月10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名单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十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08名非遗传承人入选。广东音乐曲艺团高胡演奏家潘干芊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入选,为广东音乐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弘扬优秀岭南文化、建设文化强省作出贡献。
-
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综观 2020-06-01
在当代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诸多关于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的理论中,生产性保护成为目前学界讨论的热点。所谓生产性保护,是指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市场化做法,将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从而使其得以传承。这一概念是2006年王文章在其著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提出的,意在通过非遗的生产来提升其在当代社会的自我造血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当代传承。
-
关于沁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2020-06-0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沁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怀梆、唢呐艺术、高抬火轿、"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等都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当地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传承保护工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建立资金扶助机制、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建设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人才队伍,深入宣传,增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意识等,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