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互联网时代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明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互联网时代,人们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特别是对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兴趣,这对于非遗文化的发展十分有利。辽宁皮影戏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文化价值的非遗文化,因其传承人缺乏、传承方式传统等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本文通过对辽宁皮影戏实地调研,充分认识辽宁皮影戏的现实状况,并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机遇进行探讨。

  • 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杭州拱墅段经验 2020-06-01

    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不仅是当代非遗保护的目标指向,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键要素。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的杭州拱墅段,在探索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的路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有效地盘活了与非遗相关的地方经济发展业态,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并带动了区域百姓就业,其经验对于运河沿线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高度重视,采取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民族地区贯彻实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比例不断提高,非遗展示、展演、展览活动影响广泛,非遗数据库、传承基地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再创佳绩,民族文旅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完善,少数民族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民族交融和增强民族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京津冀民族县非遗传承困局及其产业化路径研究 2020-06-01

    京津冀民族县在历史上为多民族文化汇聚之地,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八旗进驻该地区后,社会伦理秩序重建所形成的民俗规范,在当今现代化社会,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民俗主体与客体迁移和变迁,信息及多媒体冲击,遭遇到巨大的传承危机。本文立足于民族学和社会学分析,认为破解非遗传承困局的出路在于,应以社会"需要"为中心,进行当代价值转换,以融入产业化为路径,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实现"活态传承"。

  • 非遗传承视域下的运河视觉文化基因模型构建 2020-06-01

    大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活态遗产"。其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逐渐被公众所熟悉。因此,为探究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用,文章从非遗传承的视角出发,基于双钻模型的设计模式,构建了大运河视觉文化基因的提取模型,梳理运河视觉文化基因谱系,并提出相关应用策略,以期为运河视觉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在相关领域中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 论媒介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20-06-01

    传播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必需的传承载体。媒介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对传承载体即传承人的积极影响实现的:(1)保证传承载体的重要性;(2)促进传承载体群体化;(3)提高传承载体专业性;(4)争取传承载体生存空间。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回到信息化的本质角度探讨非遗传承与媒介传播的融合共赢,具有现实意义。

  •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 2020-06-01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气连枝,共生互赏,文化习俗相似,艺术呈现形式相通,文化心理相合。但从现实层面看,其协同发展存在联合申报的非遗项目数量少、非遗资源共享系统不完善、保护模式相对独立的问题,并且湾区内也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非遗系统化管理制度缺失、协同保护理念欠缺、小众非遗协同保护力度不够的困境。为此,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工作需统筹规划,考虑非遗资源的互补性,减少保护阻力。政府应在税收政策、资金投入、人才智库建设、搭建非遗联合展示平台等方面统筹发展,并加强湾区非遗协同保护专门性法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也需在市场、资源、信息、人才等方面进行业态化整合,同时对接新媒体,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既呼应大湾区一体化国家战略,也是深化湾区文化共同体理念、加强国家文化认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

  • “非遗”视域下三河羽扇制作技艺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三河羽扇是合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及工匠技艺,它的兴起与发展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域文化特征、手工技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羽扇工艺承载了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变化。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追溯三河羽扇工艺的兴起原因与发展历史,解读其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羽扇工艺特色,并基于目前的工艺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推动三河羽扇非物质遗产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