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佛山彩扎狮头传承调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关系的纽带,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然而我国许多非遗濒临消亡的局面,如何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及创新是目前难题。佛山彩扎狮头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打造出样式不同的狮头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但其工艺程序复杂,手艺要求严苛,现传承日渐式微,亟待保护与传承。文章以佛山彩扎狮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的困境并予以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促使这项传统技艺重焕光彩,为大众带来喜闻乐见的文化。
-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非遗工艺传承的思考 ——以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为例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现存的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了解非遗传统工艺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研究发现,充分利用"市场+非遗"的现代化之路和"文创+非遗"的创新之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打开市场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
纪录片《舞蹈·非遗》:用镜头记录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2020-06-01
纪录片《舞蹈·非遗》通过对我国非遗舞蹈代表性项目"云上舞""山中舞""水之舞""田间舞""海边舞"五大类别分别进行个案纪实,系统梳理了非遗舞蹈文化在留存和发展中的历史脉络与现状存续,实现了纪录片《舞蹈·非遗》对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认同。
-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传播路径 ——以湖州市为例 2020-06-01
本文从新媒体视角出发,以湖州为案本,详细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困境及内在原因,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文化语境变迁,非遗保护现状堪忧,文化传承后继乏力。本文认为可基于“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和发展路径,实现非遗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和示范推广;并提出利用新媒体技术能极大激发非遗文化传统保护的内生动力,实现非遗文化在生产性保护中的活态传承,有效促进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非遗的生存和文化空间。
-
濮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文化传承、区域经济、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基于此,结合濮阳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展开研究,重视传承空间、文化认同水平提升等策略的应用,对濮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传承、可持续化发展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
浅议福州三坊七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 2020-06-01
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福州三坊七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福建省重要的文化遗产,汇聚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在修复历史建筑等物质遗产的同时,如何修复、保护活态传承在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这是一个实践性强、现实意义突出的课题。它对于探寻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旅融合,打造福州城市文化名片,建构城市文化个性等各方面的原则方法具有建设性意义。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管理问题研究——以鲁南高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结晶.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高校作为育人的平台、知识传播的集中地,是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对非遗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音乐类非遗进高校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还都不尽成熟完善.通过对鲁南几所高校传承现状的研究,来探索非遗在高校传承管理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非遗传承视野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020-06-0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的流程进行分析可知,群众文化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重视群众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落实非遗传承工作做好铺垫。在现代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条件下,群众文化与非遗传承的关系愈发紧密。要想促进非遗传承工作顺利进行,就要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重点分析非遗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开展群众文化创新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等几个方面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