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历史文物建筑的活化开发利用探究_x000d_——以潮州广济桥活化展示实践为例 2020-06-01
文物建筑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第一大类,这类建筑往往都是文物保护单位,在创新性展示上存在很大的限制.因此,多数文物建筑博物单位都给人刻板、单调的印象.如何使文物建筑博物单位活化起来,更大地发挥其在历史文化传播、人文精神传承以及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作用,是摆在所有文博工作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道共同课题.潮州广济桥以古桥古建文物为平台,开辟潮州非遗展室,开展互动式、演示式、体验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将静态的古建筑与非遗展示、传承人演示,与游客的参与互动等要素结合起来,推动文旅结合,实现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不仅提升了古建筑的宣传教育效果,还促进了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也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将从这一活化实践为例出发,研究分析历史建筑文物如何在保护基础上更好的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提升文物建筑资源价值.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以长沙火宫殿火神庙会为例 2020-06-01
信息技术与内容的变化,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让世界上各个国家加强文化保护有了更有效手段。我国要注重发挥出现代技术的作用,为传统非遗文化项目提供有力保护,加快文化的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入探索与分析,尤其是要注重引入数字化保护方法。本文首先简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出数字化保护措施的作用。
-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研究 2020-06-01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幅员辽阔,有多个民族在这片黑土地上繁衍生息,产生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黑龙江省有联合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7项。对于这些宝贵资料,传统的记录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状及存在特点的分析,找出目前在非遗项目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数字手段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对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提出一些设想,以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更有效的保护方式。
-
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2020-06-01
十余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效果有显著的提高,但由于音乐类非遗的特殊性,导致其保护具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提出音乐类非遗保护只有扩大受众才能"生存",并分析总结出具体路径: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现代传媒技术支持、扭转全民观念构建保护生态。
-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路径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 2020-06-01
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正式从"地方各行其是"的旧阶段进入到"法律统一保护"的新阶段,是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步。然而,当今的地方非遗保护工作并不理想,其总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文章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详细阐释了当地非遗项目状况及保护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得出当地目前面临的优质法律匮乏、传承人不足、开发与保护冲突三大问题,最终从国外先进保护模式与地方特色结合的角度切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路径。
-
《非遗美食》:从美食切入,以文化为根 2020-06-01
节目真实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匠心技艺以及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倡议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纳入国家或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饮食类项目数以万计。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三江侗族剪纸为例 2020-06-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遗产丰富,各有特色。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越来越稀有珍贵,新的思想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传承理念,发展环境变得十分恶劣,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变得迫在眉睫。另外,当前的保护措施与传承机制还有许多不完善和漏洞的地方,导致大量珍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论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对侗族剪纸进行实地考察,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角度研究三江侗族剪纸,分析其价值与现状,并指出问题,最后提出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措施。
-
浅论非遗背景下的江西二塘长工山歌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江西二塘长工山歌是我国古老的地方民俗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背景下,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西二塘长工山歌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本文将对非遗背景下江西二塘长工山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