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从地方艺术资源进初中音乐课堂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岭南民间舞蹈为例 2020-06-01
地方艺术资源当中很多都是传承已久的文化结晶,尤其是一些民间舞蹈,由于多种原因,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当中传承十分困难,很多传统的舞蹈艺术由于保护与传承不当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现今我国提倡保护传统艺术资源,以保障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将地方的艺术资源与当地学校的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当中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文章是以岭南民间舞蹈为例,浅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进地方艺术资源,进行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方法,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
东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2020-06-01
东营市的非遗项目在政府的引导下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东营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总结,得出东营地区音乐类国家级非遗一项,省级非遗一项,市级非遗六项,并分别对这八项音乐类非遗进行说明。
-
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可持续发展——基于“MVEF”对其外部资源支持度的调查分析 2020-06-01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通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历程的回溯与梳理,发现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可归纳为三方面:音乐的本体研究、音乐的民俗文化研究、音乐作为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其中以音乐的本体研究为主。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还缺乏从羌族自我、他者及二者兼顾的多视角就羌族多声部活力与濒危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跨学科地调查分析。文章依据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体系(MVEF)",以小姓乡羌族多声部民歌外部资源的支持度为例,就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田野调查及评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思考——以安徽博物院系列实践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所承载的真、善、美等价值观和正能量,其传承和保护在国内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工作者而言,传承和保护“非遗”是自觉,更是责任。本文就安徽博物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面的实践,从收藏、研究、展示、宣教、文创等方面对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出一些看法。
-
知识产权文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在基层工作中存在诸多难点问题,导致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存在诸多困境,知识产权文化视角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更高的工作要求。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知识产权视角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措施,以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目标的实现。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手工文化建设* 2020-06-01
生产性保护所期望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自力保护",而不是依赖国家财政的"他力保护",因而,其要义不在于产品化、商业化等,而在于自力更生。手工艺类非遗的产品化、市场化,可能会带来非遗产品的市场需要,但非遗产品市场需要的本质只是对非遗的符号性消费,并非出于对非遗的珍爱,只有文化主体的普遍自觉,建构起社会对手工的真正需要,让手工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生产性保护。手工艺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某种终极意义,是现代社会反抗人的异化的重要途径。但这种价值不是自明的,手工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它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对其高度重视的权威姿态来唤醒人们的意识,需要大众传媒的观念引导,需要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持续不懈的努力。在手工文化建设的诸多举措中,手工文化的全民教育尤为重要。
-
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广西程阳八寨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广西程阳八寨为例,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概括性地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四种模式,并结合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模式所需的保障条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当地非遗的保护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延续保护研究 ——以云南省祥云县白龙潭傈僳族自然村为例 2020-06-0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并以口述、社会实践、歌舞等形式保留至今,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大一部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因此,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祥云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然而如何保护,如何正确认识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等困难,需要我们一一面对。融合发展,打造品牌,让非遗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