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浅析朱仙镇木版年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发展 2020-06-01
在当前非遗保护的背景下,以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厘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弄清朱仙镇年画的民间生存状况和发展现状,探讨并拟定出合理地保护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政策。
-
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个案研究 2020-06-01
我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拥有着种类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其中手工艺非遗因为机器工业时代的背景,市场被严重挤缩。笔者以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为个案进行研究,试图为手工艺非遗的法律保护提出力所能及的建议。
-
潮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潮绣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妙绝伦的刺绣手工艺需要在当今时代继续传承下去,亟须找到符合当下审美的文化载体。当前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传统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甚至走向消亡。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非遗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都差强人意,传统手工艺不再是关注的重点,处于后继无人的现状,这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是致命性的。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运行数字化保护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符合当下大众审美倾向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让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热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精美的传统文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
政府激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应分析 ——以宁波市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制度建设、资源投入和保护方式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本文以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从2006年至2017年正式发布的年度工作总结中关于非遗工作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通过政府的指导引领,宁波非遗保护在系统观念、统筹管理、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体现了对非遗整体性保护的探索。作为地方政府激励在传统文化传承中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较强的示范与借鉴意义。
-
贺兰砚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生产性保护作为贺兰砚主要保护方式之一,其目的是在贺兰砚生产过程中,以保持其核心技艺、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贺兰砚,有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制作技艺。随着中国非遗保护的发展,宁夏贺兰砚在发展过程中,有辉煌也有瓶颈。重生产轻保护、盗采贺兰石、技艺人员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政府政策倾向性不突出等问题制约其发展。必须从实践出发,以需求促发展,充分利用政府相关职能、数字媒体等手段,保障贺兰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发展。
-
对群众文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综合国力具有极大意义.基于此,本文就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研究中心,明确群众文化在非遗传承中起到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并从群众文化角度进行思考,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旨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冀域满乡 ——布糊、剪纸、长卷之满族文化艺术寻奇 2020-06-01
满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7 000多年前的肃慎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洲族,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通过对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田野调查,我们获知,在对满族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的进程中,丰宁的保护活动一直没有中断,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布糊画、满族剪纸、满族长卷等满族民间文化创作保留了"满史旗俗"的文化源流,满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满族非遗进校园等保护措施,更是立体化地诠释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宁实践",将包含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
畲族非遗服饰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探究 2020-06-01
畲族是福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精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畲族服饰融入福建省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既能够丰富专业教学课堂,也能够让畲族服饰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对保护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畲族非遗服饰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探究成为摆在该省服装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