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趋势发展研究 2020-06-01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繁多,但依然存在保护不当和开发乏力的现实问题.如何做好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是处于转型期社会的根本任务之一.本文在分析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辽宁非遗的保护措施及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国家祀典类非遗的传承现状、问题与发展——以2018年陕西黄帝陵祭典为例 2020-06-01
作为国家祀典类非遗的重要代表,陕西黄帝陵祭典从祖先祭祀仪式演变为象征民族精神的现代公祭,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帝陵祭典拥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在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族群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非遗保护角度来说,其仍存在着项目管理机制不顺、社区参与不足等问题。本文建议理顺非遗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学术支持,尊重社区差异性,提高民众参与度,以改善民生和服务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将当代国家祀典类非遗改造成官民同庆、普天共庆的公共性仪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问题及对策 ——以寿州窑为例 2020-06-01
为了进一步做好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按政策—资金—知识产权—标准—技术的顺序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寿州窑的数字化保护进行了一番梳理,结合近年来各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得失经验发现以下问题:政府指挥协调工作有待加强;资金筹措困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标准化建设的缺失;技术手段选择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合理筹措使用资金;推进知识产权法规的完善,确保各方合法利益;建立合理高效的标准化体系;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和手段。
-
上党梆子的多元化、数字化保护发展探索 2020-06-01
上党梆子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数字化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处于只是单纯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录音、信息储存与数字化信息传播。虽然经过统一收集整理对上党梆子的保存工作起到一些作用。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保护而言,尤其是音乐形态的非遗的数字技术利用和开发并未形成有效的、可行的方法和完整的系统,所以急需对其发展保护进行探索,以寻求突破口,使上党梆子与时代共进。
-
传承人:民族文化的脊梁 2020-06-01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讨论的问题,大概是这样两项吧。第一,我想谈谈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特点。第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对文旅部领导提出的口号的理解。大家都知道,过去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说法。不仅没有这个说法,甚至非遗传承人对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没有想得那么多,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谋生而展示自己的才艺,是自生自灭的。
-
传统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及对策——以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会昌非杨藤器厂为例 2020-06-01
会昌县非扬藤器厂被列为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生产线的完善、核心技艺的传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管理理念、销售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对于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可以在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探索"公司+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增强产品的多元性、打造有效的销售网络等方面下功夫。
-
高校图书馆如何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井冈山大学为例 2020-06-01
吉安有着众多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积极开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配合学校和地方打造大众创新创业新空间、打造“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新空间,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扬和传承添砖加瓦。
-
大运河常州段沿岸曲艺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喜”与“忧” 2020-06-01
大运河在常州穿城而过,是常州的母亲河,见证了常州的历史变迁和文明演进,孕育了沿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市的曲艺类非遗资源丰富,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保护名录。自兴起非遗保护热以来,尤其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和运河常州段文化带建设立项之后,常州市各级政府在曲艺类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在传承机制、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人培养、传播平台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不均衡、观众群体严重老化萎缩、表演形式单一、部分曲艺濒临消失、传承基地和生态保护区建设乏力等问题。